保金华 任凤英 乐融融 吕帆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325027
目的:研究初发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并与正视青少年进行比较分析,从视网膜离焦诱导近视假说和像差诱导近视假说这两方面来探讨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内在机制。
方法:57位青少年受试者,年龄为12-16周岁,分为正视组16名、初发性近视组20名和进展性近视组21名。令受试者阅读左眼前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由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软件呈现的一篇中文短文,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实时录像记录瞳孔直径,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
结果: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均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1.74±0.44)D,(1.72±0.53)D)高于正视组((0.96±0.55)D)(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无显著性差异。调节刺激从0D到4D变化时,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随着调节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但在同一调节刺激下,无论0D还是4D,不同屈光组之间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近视初发和进展过程中在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引起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