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英冬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眼科,吉林 公主岭 136100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 角膜内皮损伤 临床观察
我院眼科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23例25眼,对其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白内障患者23例25眼,男13例14只眼,女10例11只眼,年龄38~81岁,平均67.4岁,老年性白内障19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先天性白内障1例,核硬度Ⅱ~Ⅲ级。
手术方法:所有的手术均由同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完成,超声乳化仪采用storz公司legacy 2000型,行常规3.0~3.5 mm自闭式巩膜隧道切口,双手法操作,根据晶体核的硬度能量选择为30%~60%,平均40%,超声乳化时间50~130秒,同期行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
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在手术前及术后1周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角膜中央区摄像后测定分析,得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细胞形态的变化。
2 结果
2.1 术前33只眼角膜内皮细胞测定观察 内皮细胞密度为1 700~3 400个/mm2平均(2 715±555.47)个/mm2,细胞形态均在正常范围内,六边形细胞百分率(68.88±5.75)%。
2.2 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内皮细胞密度为1 500~3 200个/mm2,平均(2 500±511.05)个/mm2;内皮细胞丢失率为7.92%。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3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改变 可见中轻度内皮细胞的扩大及多形性细胞的增多,偶见空穴;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为(53.76±8.26)%,其丢失率为15.13%,手术前后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内皮的损害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人工晶体的质量、前房黏弹性物质的应用及患者的条件外还包括:①超声乳化的作用机制中:超声乳化头碰到晶体核所产生的机械作用、乳化头前液体流动产生的声波的冲击力量、乳化头前液体和晶体颗粒向前流动的撞击作用及空穴作用等既能乳化晶体核,同时乳化头与角膜内皮距离较近又可损伤角膜内皮细胞;②由于操作技巧等问题导致的乳化头温度的升高,对角膜内皮造成烧灼;③术中前房的维持情况,过浅则可导致机械性损伤;④灌法的速度和量,长时间的快速灌注会对角膜内皮产生损伤;⑤辅手的配合等操作使器械直接损伤角膜内皮等[1]。因此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通过多环节的控制及手术技巧的提高可以明显减少。
近年来国内报道,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12.13%~20.86%之间。在本研究中,手术均为同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医生完成,手术质量稳定、术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超声乳化功率及减少乳化时间,故本组病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仅为7.92%;可见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多地表现在内皮细胞形态的改变上。本研究中多例Ⅳ级硬核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与Ⅱ、Ⅲ级核相近亦说明只要能量与乳化时间控制合适,手术对角膜是安全的。再者适中密闭的切口、通畅的灌注、双手操作的应用及乳化保持在瞳孔区或囊袋内远离角膜内皮等均有利于术中角膜内皮的保护,减少其丢失。
以往国内外报道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多为13.58%~29.60%之间。可见其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总体上高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损伤,与本组研究相比更加明显。由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在密闭的眼内进行,术中切口小、前房维持好,术中的机械操作均远离角膜内皮,较之角膜缘大切口、前房不易维持的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其对角膜内皮的机械性损伤可明显减少,故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减少了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尤其是在熟练掌握超声乳化操作技术后其表现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施玉英.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