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则“北大医院医生非法行医致教授死亡”的消息,经有关媒体渲染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这本是一起医患纠纷的个例,当事双方之间的是是非非,相信法律最终会做出公正的裁定。所以,在社会各界的纷纭众议中,我希望大家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理性看待各方冲突,使这场争辩成为构筑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力。
在这次事件中,医方的责任被一再追究。我始终认为,医院和医生必定尽了努力去挽救患者的生命。因为救治病人是医之魂,没有医生会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不治而亡”,更不用说存心去损害病人的身体了。何况这名患者还非常特殊,就是医院的医学教授。单凭常识就知道,医方会对教授的治疗有更多的投入。遗憾的是,就在自己最熟悉的医院,教授依然不治而亡。这只能说明一点:医学并非万能,医疗行为的风险客观地存在着。竭尽心力,依然不治。医学的这种无奈,更应当激起医患双方,乃至社会公众对病魔的斗志。如果草率地把“无力回天”视作“草菅人命”,伤的又何止是医生?
此外,在医疗界,有关医学生,包括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能否直接参与病患的救治这个问题,历来就是争论的一大焦点。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涉及国家医卫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众所周知,医学院校有着比一般高校更长的学时设置。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医学生们带着忐忑走进医院。从见习到实习,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生,他们的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病人。然而,不管是接诊病人,还是参与救治,都是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便他们已经取得了执业医师的资格,拥有了处方权,最终他们开具的处方也还需上级医生签名认定。这一切规章制度的设定都是为了对生命负责。
13亿人口,600万医生,这是一个较大的缺口。正因为这个缺口的存在,还有许多人不能平等、公正地享受医疗服务。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医生,而每一名医生都是从医学生发展而来。对实习医生、青年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关爱、多一分支持,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宽容和理性。
构筑和谐医患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当务之需。不久前,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院长体验患者”和“市民体验医生”的活动,有益地促进了医患双方的换位思考,医患间的互谅由此更进了一步。此次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医院、医生,还是患者家属、大众传媒,都需在良知的引导下换位思考,并冷静、理性地反观自身,检视不足。毕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患和谐的增进关涉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福祉, 本着积极的心态去呵护它、建设它,应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