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DLαAAA诱发恒河猴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

http://www.cnophol.com 2010-4-6 15:10:47 中华眼科在线

  3 讨论

  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症特征表现为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和黄斑旁血管异常。由于IPT具有潜在的致盲性且相关研究较少,吸引了众多眼科研究者。进年来,通过高速血管造影、OCT和组织病理学对该研究的应用,IPT血管异常的本质及其对黄斑区的影响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14]。发现Müller细胞功能的异常优先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Müller细胞有5个主要功能:(1)神经元支架;(2)神经元代谢;(3)视觉形成;(4)维持细胞外机制的稳态;(5)调节视网膜血管发生[510]。这5个功能无一不与IPT的病理过程相关。依据该原理,对Müller细胞进行选择性干扰,人们得到了视网膜上毛细血管扩张的动物模型,但研究的实验动物多为不具有黄斑的哺乳类,因此该模型亦无法称其为IPT模型。我们依据前人的经验,将动物模型设计在具有黄斑的灵长类动物——恒河猴身上。为了使扩张的毛细血管定位于黄斑旁,我们运用一套自制的给药体系于黄斑旁进行视网膜下给药,以提高黄斑旁药物的持续浓度。并选用玻璃体给药及空白药液进行对照。由于视网膜下给药与玻璃体腔给药相比,药物不易扩散且更易作用于胶原细胞,因此玻璃体腔给药提高了相对浓度与相对量。我们发现:(1)视网膜下给药和玻璃体腔给药均可引起定位于黄斑旁的毛细血管扩张;(2)无论何种给药方式均会引起电生理中b波振幅的降低;(3)FFA中视网膜下5,10mmol/L和玻璃体腔50mmol/L给药组均出现黄斑旁扩张的毛细血管;(4)OCT中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囊样扩张均为IPT的特征性表现,支持了视网膜下5,10mmol/L和玻璃体腔16,50mmol/L给药组中FFA的表现。其中视网膜下50mmol/L组出现囊样扩张但FFA中并无相关表现,可能由于浓度过高引起组织破坏严重,使得该微环境不适合毛细血管发生扩张病变;玻璃体腔80mmol/L组扩张小血管不能在FFA中表现,可能由于扩张的小血管被药物毒性所损伤,仅残留下血管和填充红细胞的痕迹,失去供血功能,造成FFA中无表现;(5)光镜中外丛状层破坏可能是由于Müller细胞这一神经支架受损所引起,也支持了视网膜下5,10mmol/L组和玻璃体腔16,50mmol/L组中FFA的表现。其中视网膜下50mmol/L组和玻璃体腔80mmol/L组在外丛状层破坏的同时还表现出了感光细胞层的严重破坏,说明药物浓度与组织破坏程度成正比;(6)无论何种给药方式术后6wk和12wk未见显著差异。

  分析视网膜下5,10mmol/L组和玻璃体腔50mmol/L组的结果,可能是由于DLαAAA恰好达到破坏Müller细胞的浓度且尚未引起其他组织损伤,能诱发IPT;玻璃体腔16mmol/L组,浓度过低尚不能引起Müller细胞损伤,无法诱发IPT;而视网膜下50mmol/L组和玻璃体腔80mmol/L组可能由于浓度过高,破坏了诱发IPT的其他微环境,也无法诱发IPT。综上所述,我们推论:(1)通过DLαAAA选择性干扰Müller细胞可以创建IPT模型;(2)无论何种给药方式,在干扰了Müller细胞又不严重破坏其微环境的前提下,可诱发IPT;(3)IPT的诱发均会伴有视敏度的降低;(4)浓度过高或过低均无法诱发IPT。该结果可为今后实验研究乃至临床研究提供一定依据。但由于本实验样本例数少,缺乏统计学意义,所得结果仍需后续大样本量进行证实。

  【参考文献】

  1 AxerSiegel R, Bourla D, Priel E, et al. Angiographic and flow patterns of retinal choroidal anastomose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ogy 2002;109:17261736

  2 Voo I, Mavrofrides EC, Puliafito CA.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acular diseases. Ophthalmol Clin North Am 2004;17(1):2131

  3 Davidorf FH, Pressman MD, Chambers RB.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a name change? Retina 2004;24(3):474478

  4 Lawrence A, Yannuzzi MD, Anne MC,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 124(4):450460

  5 Milenkovic I, Weick M, Wiedemann P, et al. P2Y receptormediated stimulation of Müller glial cell DNA synthesis: dependence on EGF and PDGF receptor transactivatio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12111220

  6 Yafai Y, Iandiev I, Wiedemann P, et al. Retinal endothelial angiogenic activity: effects of hypoxia and glial (Müller) cells. Microcirculation 2004;11:577586

  7 Eichler W, Yafai Y, Keller T, et al. PEDF derived from glial Müller cells: a possible regulator of retinal angiogenesis. Exp Cell Res 2004;299(1):6878

  8 Tretiach M, Madigan MC, Wen L, et al. Effect of Müller cell coculture on in vitro permeability of bovine 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normoxic and hypoxic conditions. Neurosci Lett 2005;378(3):160165

  9 Giebel SJ, Menicucci G, McGuire PG,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early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their role in alteration of the bloodretinal barrier. Lab Invest 2005;85:597607

  10 Bringmann A, Pannicke T, Grosche J, et al. Müller cells in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retina. Prog Retin Eye Res 2006;25(4):397424

上一页  [1] [2] 

(来源:互联网)(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科,眼睛,恒河猴,Müller细胞,DLαAAA,IPT,视网膜下给药)的信息
      热门图文

    生活中快速去眼袋的五

    如何选择眼部整形手术

    魔力眼线的化妆技巧

    眼部肌肤的护养法宝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子宫颈炎非小细胞肺癌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宜康网21世纪药店网46网站导航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中国眼网
    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北京眼科医院寻医问药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