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天 黄勤竹 安建宏 鹿润霞 瞿佳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325027
从二十世纪70年代Wallman建立的第一个小鸡的近视动物模型开始,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近视眼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一些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的实验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的近视动物模型有小鸡、树鼠、恒河猴、短尾猴、狨猴和豚鼠等,不同动物各有各的优缺点。调节机制等方面和人类有很大差异,因此采用鸡眼研究近视获得的结果和人类相差较大。其它几种动物虽然均属于哺乳类实验动物,与人类较接近,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其基础数据和研究工具不足,如抗体、芯片等,使得近视的机制研究很难深入开展。小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最常用的模式生物,基因组等数据完备,基因敲除等动物模型均已建立,理应是很好的近视动物模型。但其在近视的研究中却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小鼠眼球很小,准确、有效的活体生物测量较难。虽然小鼠眼球较小,而且其晶体在眼球中的比例较大,但我们在对基因表达文库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小鼠眼球的cDNA文库和人眼球的文库非常接近,我们前期也研究了正常小鼠的屈光发育,也发现了其发育和人类的屈光发育比较接近。因此可认为小鼠是较好的近视动物模型,特别是作为近视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另外,既往很多近视动物实验采用药理学干预,必然要涉及到选择性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等药物的自身局限性,如多巴胺D2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不仅不能区分D2样受体(如D2、D3和D4受体),而且在药物浓度较高时既能激动或者拮抗D2受体,同时也能激动或者拮抗D1受体。尤其局部用药(如眼睛内)时,会导致局部组织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影响了选择性药物的特异性。因此,到底是多巴胺D2受体还是其他类型的受体(如D3,D4或D1类受体)在屈光发育及近视形成过程中存在作用仍未明了。基因敲除技术可精确彻底地去除目标基因,避免药理干预方法的前述弊端,为准确了解目的基因在体内的功能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基因敲除小鼠进行近视的机制研究,是可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我们最近发现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出现近视,进而发现巩膜胶原纤维直径的减小。表明腺苷A2A受体可能通过调节巩膜胶原的合成来调控视觉诱导地眼的发育和近视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