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所有1 124眼中,术后1wk 158眼(14.57%),1mo 136眼(12.10%),3mo 58眼(5.16%)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且均为轻度。
3讨论
目前比较公认的干眼症的定义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1]。术前检查有干眼异常,术后有95.24%发生干眼,术前无干眼异常,术后有52.58%发生干眼[2]。术后1wk符合干眼症标准的为33.3%,术后1mo为40.4%,术后3mo为20.6%[3]。
影响泪膜稳定性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角膜感觉减退:角膜的感觉由睫状长神经的轴突末梢支配,约70%~80%的放射状分支在角膜基质的中层进入角膜,颞侧和鼻侧神经丛的密度较上方和下方高,而LASIK手术制作角膜瓣时,切断了鼻侧和颞侧的神经丛,结果术后角膜中央知觉降低,引起瞬目的减少和瞬目间歇时间延长,导致泪液的蒸发加强并影响黏蛋白在眼表的均匀分布,从而使泪液水液层和脂质层无法很好地附着,影响泪膜的重建和泪膜稳定性。所以有报道将角膜瓣蒂制作在鼻侧,以减少神经纤维的损伤,预防术后干眼的发生[4];(2)稳定的泪膜有赖于规则的角膜表面,角膜表面规则性下降,会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LASIK术后表面规则性指数和表面不对称性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6mo接近术前水平。(3)负压吸引作用的影响:术中负压吸引时压迫角膜边缘的球结膜,受累面积达球结膜的15%,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结膜杯状细胞和结膜非杯状细胞,使黏蛋白和跨膜蛋白分泌减少,黏液层减少,导致干眼的发生和加重。(4)制作角膜瓣和翻转瓣时过度操作和角膜上皮的过度脱水干燥造成角膜上皮损伤、脱落,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5)显微角膜板层刀在切削角膜瓣时,将不可避免地损伤角膜表层上皮细胞壁的微绒毛和微皱襞等脊样突起,使黏蛋白无法吸附,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6)手术改变了术前角膜表面光滑的弯曲度,从而改变了角膜上皮与泪膜之间的界面张力,破坏了泪膜表面张力与角膜上皮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7)药物的影响:LASIK术后常规滴用糖皮质激素类眼液,长时间使用可以导致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泪液分泌量下降。同时眼液中的防腐剂可降低和间接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同时因对脂质层有类似去污的作用而使泪液蒸发加速[5]。我们观察的所有病例均采取了综合措施,干眼症的发生率仅为术后1wk 158眼(14.06%),1mo 136眼(12.10%),3mo 58眼(5.16%)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且均为轻度,有效地降低了干眼症的发生率。综合措施如下:(1)术前重视对干眼症患者的筛查工作,排除严重干眼症的患者,轻中度干眼症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后再予手术;(2)围手术期干预治疗:所有行LASIK手术的患者均在术前3~5d滴用爱丽滴眼液。资料表明:应用爱丽等人工泪液可以改善干眼症状、明显延长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分级程度明显降低[6]。术后连续1~3mo滴用泪然滴眼液。在吴君舒等的研究中表明,人工泪液泪然及潇莱威滴眼液不含防腐剂,有良好的黏稠性和润滑作用,使用后能较长时间覆盖创面,有效缓解LASIK术后干眼症状,不同程度地修复眼表上皮,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恢复。(3)术中减少表面麻醉剂的使用次数,缩短作用时间;尽量缩短负压吸引时间,以减轻球结膜上皮组织的损伤;使用板层角膜刀和翻转角膜瓣时,动作应轻柔,以保护角膜上皮组织免受损伤。
总之,干眼症是LASIK术后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可影响手术疗效。因此,重视术前对干眼症的筛查,减少或避免术中可能造成干眼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围手术期干预治疗是降低干眼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531160
2陈海娥,赵邯英,赵玉霞,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调查研究.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28(4):248251
3金玲,郭晟,王菁洁,等.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症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24(5):469471
4 Albietz JM, Lenton LM, Mclennan SG, et al. Dry eye after LASIK:Comparison of outcomes for Asian and Caucasian eyes. Clin Exp Optom 2005;88(2):8996
5晏晓明.关注滴眼剂的眼表毒性.中华眼科杂志 2005;41(5):387
6胡艳波,尚宁.爱丽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航空航天医药2005;16(6):45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