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能是牟利的职业
对于余杭的本次新一轮医改,黄国林总结:改体制、建机制、造房子、引才智。
在余杭区此次改革的第一家试点单位——黄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启动了“收支两条线”和绩效分配的管理体制。
“收支两条线”,即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与支出“两条腿走路”,收入直接进入镇乡财政账户,支出则由镇乡财政从另外一个账户打入中心。“收”、“支”分离,将中心从自负赢亏单位变成全额“拨款”单位。
而“绩效分配”,则把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块,绩效工资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人均诊疗费用的控制直接挂钩。
对此,黄国林认为,此举的好处是可以从根本上割断卖药、开单、提成获利的需求,改变医务人员为了自身保障而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的局面,同时将医疗人员的收入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情况挂钩,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要让医疗回归公益,前提是让公益医院医生这一职业变成公益职业而不是牟利的职业。”黄国林说,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分配管理,还可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他认为,老百姓抱怨看病贵,很大程度上,因为医院“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形成了药品、检查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机制,对费用的升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到的结果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后,黄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均次处方值从2008年的111.64元下降到2009年的83.85元;门诊人次却从3.01万人次增长到了去年的4.14万人次。在药品价格和门诊均次费用实现“双下降”的同时,门诊人次和群众满意度却实现了“双增长”。今年1~9月,人均处方费更是降到了62.5元。群众看病的负担明显减轻。
该中心主任朱盛珍说,过去卫生院要发展,职工要发奖金,院长不得不考虑赢利问题。现在不同了,不用考虑赚钱的问题,怎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让病人满意成了最要紧的事。
她认为,改革改变了以往以医疗业务收入为中心的考核机制,使中心彻底回归了公益性,也从源头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工作方式的改变,是此次新医改给医生带来的最大转变。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看病是社区责任医生最基本的职能,医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即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功能上。
“新大楼、新设备、新人员”,今年8月2日,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新的形象,迎接新一轮参合居民健康体检。
这家医改后由政府出资1600多万元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10亩,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中心医疗区、预防保健区、健康体检区、妇女保健区、康复区功能明确。在区属医院专家技术等条件下,辖区居民首次体检人数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近4000人。
“患者的信任度增加了,再加上新设备,现在肝功能化验项目一天能做两三个,检查项目也扩大了不少。”一度感觉可以撤销检验科的胡文龙说。此次改制后竞聘上任的中心主任白洪斌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来的百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推出4个岗位竞聘,报名的就有28人。
政府主导作用不应削弱
家住百丈社区的刘大妈,以前看病情愿坐半个小时的汽车去县医院。最近腿脚不便,只好去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想到,这里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病,医生服务态度也好,水平不错,真是很方便。”
刘大妈的一番话,道出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我国群众看病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白洪斌说,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设在城乡居民生活圈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社区医生应当是居民的邻居、朋友,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有着大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品、适宜技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从预防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
“推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接受便捷就医服务的首选,可以有效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切实缓解看病难。”黄国林认为,卫生医疗需要构建一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相互支持、有序的运转机制,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分层就医格局,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要改变目前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状,必须把公共财政投资重点放在农村、社区。”尽管此轮改革,让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褚洪连收入减少不少,但这位曾经的老板,也为新一轮医改叫好。他认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就应该是公益性质。卫生院改制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充分说明,医疗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褚洪连说,改制后径山卫生服务中心人心稳定,也重新获得了患者信任。“过去留不住人才的基层卫生院成了大批医学院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对象。”黄国林说,仅去年就新招大学毕业生100人,委托培养35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