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建议,启动一个类似教育部上个世纪提出的“211”工程,选出3000家左右、完全靠国家财政扶持的公立医院。
今年两会上,医卫界的委员们大多对公立医院改革信心不足,并且认为改革思路不清,公立大医院甚至对改革不积极。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是小组讨论时间,几天来一直在静听医卫小组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洁夫终于开口了:“首先要肯定前一段时间的医改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医改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框架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公立医院改革这个难题上,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
黄洁夫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是一个有活力和顶层的制度设计;同时调动大家一起来参加医改,必须真正让600万医务工作人员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参与进来,并不是大家现在都持观望、徘徊甚至反感的态度。”
改革设想方案
“我大胆提出一个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建议,就是以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调动全体医护人员积极性为主要手段,深化公立医院的体制和管理,实现四个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盈利与非赢利分开)。”黄洁夫认为,政府要靠制度设计和监管“双管齐下”实现公立医院的公平和效益的统一。
据了解,中国有两万多所医院,公立医院大约1.5万多所,这些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一般占医院总支出的7%—10%,最多的占到15%左右,其余需要医院以服务为手段挣钱补足。
对于社会大为诟病的“以药养医”问题,黄洁夫解释道:“以药养医不是医院想出来的,是国家政策制定的,这个板子不能打在医院和医生身上。以药养医是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提出的政策,同时以药养医的过程促进了当时对医院进行补偿的方式,客观上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
“现在,能不能启动一个类似教育部上个世纪提出的‘211’工程,选出3000家左右、完全靠国家财政扶持的公立医院?”黄洁夫称。
第一,选出2000所左右的县医院。因为县级医院有很多,有中医院,有民族医院,有县人民医院,“这要有一个好的机制,由人民群众来评议、由真正的医务人员来评议,这些医院可以完成覆盖70%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地方政府跟省级财政是支持得起这2000家医院的。”
另外,建立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的1000所左右省市公立医院,建成真正具有世界公立医院属性的大医院。
还有,建设100所左右的国家一级重点医院,代表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包括一些特殊服务。
黄洁夫向本报记者透露,遴选这3000家左右医院作为国家财政扶持的公立医院,适合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是经过科学测算的。
遴选机制要公平
黄洁夫表示,这种评定工作应由国家统一支持,过程应该公开透明,人民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要广泛参与遴选。全国两万多所医院,实际上就只有3000多所医院接受国家财政支持,其他的绝大多数医院都应该松绑,应该放开。
“通过资产置换进行区域性的结构调整,大力鼓励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照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有效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和发展、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不断增值的基础上,迅速将医疗卫生事业的蛋糕做大,这样才能使所有医院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保证经济效益。”
黄洁夫强调:“这一点应该很明确,没有一个盈利手段,没有一个激励机制,没有一个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医务人员的待遇越来越高的基础,公立医院改革就是空话。”
办好民营医院
“公立医院有个弊病,就是垄断了医疗资源。全部好的资源都在公立医院,越大的医院垄断得越多;同时缺乏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一步改革的动力。”黄洁夫指出,“必须有这样的设计,有这样的一个工程,把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同时要大力支持民营医院,他们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发展受到限制,“要相信大多数的民营医院是好的”,而且民营医院必须得大发展。黄洁夫说,台湾经验就证明民营医院的发展大有必要,台湾实行全民健保之前80%是公立医院,只有不到20%的民营医院;从台湾1995年全民健保到现在,情况调转过来了,86%是民营医院,政府医院不到20%。
所以,国家应该松绑,真正办好民营医院,引进外资,而不只是口头上讲一讲。“只有这样,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才能不断发展,才能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才能使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跟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真正发展起来。”黄洁夫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