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4
儿科缺乏培训体系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 朱宗涵
目前多数医院儿科医师队伍面临的不是蓬勃发展,而是举步维艰。
据统计,2008年我国儿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1.62%,每千名儿童才有0.2598名儿科医生,与美国1.4558名儿科医生/千儿相比,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名儿科医师。近几年,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高校取消儿科专业 由于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所以儿科俗称“哑科”,需要医生技术水平更为精湛,这就需要后备军基本功扎实。
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这一举措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目前儿科医师的来源,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儿科就业者。前者在本专科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安排远远少于原儿科学专业,只具备最初级的儿科知识。后两者人数仅占很小比例。
在儿科专科培训制度和体系均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的确很难。
培训体系尚未健全 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医师,无诊治儿童急性传染病的能力,无固定的儿童急救专业医师。很多医院科室多实行经济承包制,导致青年医师不愿意或没机会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之儿科在医院地位较低,培训经费困难,医生接受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较差,对危重病抢救能力不足。
若不尽快完善儿科专业培养体系,只能导致儿科医师队伍和医疗资源极端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政府投入不足 建设儿科医院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综合医院不断扩建门诊楼、病房楼、开建分院,而整体收益较低的儿童医院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国内儿科学专业发展极不平衡,多数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而且形成了恶性循环。
建议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儿科的发展建设列入医疗卫生发展中。在积极建立儿童专科医院的同时,恢复综合医院内的儿科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儿科建设。(朱永基整理)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束晓梅:当前最紧张的是儿科资源。儿科医生稀缺、儿童医院缺乏,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待遇低、不受重视,建议公立医院改革从重视儿科开始。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尹传贵院长:目前,二级以上医院儿科不同程度存在挂号检查、治疗住院排长队、人群拥堵、秩序混乱的现象,特别是在儿童疾病多发季节,大医院的儿科门诊病号等候时间都要在4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名医生一天要看一二百个病人,严重超负荷工作。
造成群众对儿科问题不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儿科工作风险大、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社会不理解;二是医务人员、医学生不愿意干儿科;三是政府部门包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儿科没有倾斜政策,导致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不充足、不完善;四是大学儿科学专业设置过少,供不应求。应加大本科教育力度,强化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建设。提高儿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待遇。政府要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儿科专业、儿科诊所、儿科医院。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出台具体举措,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从事儿科工作。要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强化儿童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儿童保健常识,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和其他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的整体健康保健水平。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要把主要工作精力和研究放在儿童保健工作上,而不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医生缺乏的情况在西部地区更加突出,后果更加严重。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偏远的藏族牧区卫生所,连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设施简陋,简单的阑尾手术都做不了,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非常高。建议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支持,培养当地医生,加大大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和扶持力度,采取特殊措施为每个乡镇配置流动手术车等。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李利:人才短缺是制约卫生服务能力的瓶颈,特别是基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很不容易。江西省把千方百计扩大医学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医改的主线去抓,首先是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每人每年给2万元,省里配套1万元;其次为卫生院培养人才。要留住人才,须想尽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投资建房,让他们有落脚之地。在城市,主要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和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在职人员培养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