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真、毛文书。
这是两个分不开的名字,一对中国眼科界的“居里夫妇”。
他是博雅温和的老夫子,她是敏锐利落的女强人,携手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高校眼科医院、第一个眼科研究所、第一个眼科中心,联系并促成了国际眼科飞行医院第一次到中国访问传艺,组织了在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国际眼科大会……
他们都是为中央首长保健的“御医”,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九大元帅和金日成、胡志明会诊,但难舍一腔平民情怀,七八十岁高龄还深入海南、新会农村为百姓防盲治盲。
他是她的老师,她是他的伴侣,风风雨雨相伴46年,很少能在一起吃上一顿完整的饭,在他弥留之际,她终于从美国赶回,带了国际同仁送上的“功勋奖”。两年后,她也追随而去。
他们的爱情似乎并不浪漫,但就在最后的一凝眸间,在万千病人的重见光明中,得以永生。
1
求学之路
作为蜚声国际的“光明使者”、眼科大师,陈耀真、毛文书的求学道路非常艰辛。
陈耀真祖籍广东台山,1899年出生在福州。父亲陈联祥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专业,先后在南京的几所大学担任教授。他自小受父亲熏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17岁那年父亲病故,陈耀真被迫中途辍学,到父亲早年在香港开设的一家眼镜店打工。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用6年时间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全部课程。1921年,22岁的陈耀真在族人的资助下,漂洋过海,考进了美国波士顿大学。
在美国,陈耀真继续半工半读,在餐厅洗碗赚学费,经过6年奋斗,他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被世界最著名的眼科研究所―――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威尔玛眼科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成为该所第一位中国籍的研究人员。
1934年,陈耀真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到山东省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1937年,抗日烽火四起,母亲、朋友都劝他到香港或国外开业赚钱。但他毅然带领在校学生,带着两大铁箱的眼科书籍和科研资料迁往成都,在华西协和大学执教,并任附属存仁医院眼科主任。
在医院里,他认识了刚毕业的女医学博士、聪慧灵巧的毛文书。1940年,相差11岁的他们结婚了,婚后诞下4个女儿。抗战时期物资紧张,陈耀真一家七口也经常吃不饱饭。但据陈耀真在华西的学生李凤鸣回忆,有一天晚上到陈教授家里,看到陈教授和毛教授两人各一只手抱个小孩,一面看书。
1947年,在陈耀真的鼓励下,毛文书前往加拿大、美国深造眼科。当时最小的四女儿只有6个月,陈耀真开始既当爹又当妈。
这段童年时光留给二女儿又昭的最深印象是,一张大床上睡着父亲和四个女儿,两个大女儿分别睡在陈耀真脚的两边,两个小女儿睡在爸爸头的两边。有时半夜听到储藏室有动静,陈耀真就和又昭打着手电筒掀开米缸打老鼠、拍蟑螂。
1949年,毛文书完成进修任务,回到阔别两年的家。她给每个女儿都带来一份礼物――― 她在美国用毛线亲手织的连衣裙,竟然每个孩子都很合身。
2
岭南之春
陈耀真回国后,一直想着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使之迈入世界现代眼科学之林。
1950年,陈耀真携全家回到家乡广东,同毛文书一起应聘在广州的岭南大学医学院,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开始了人生的新里程。
1952年4月后,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三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陈耀真担任眼科教研室主任。
1965年,在聂荣臻、陶铸的大力支持下,陈耀真、毛文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最开始的两个医生、两张病床起步,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眼科医院――― 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
经历十年劫难后,1983年,白发苍苍的陈耀真、毛文书又在广东实现了另一个更大的梦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眼科教育、医疗、科学研究和防盲等任务于一身的新型眼科综合体――― 中山眼科中心,包括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和防盲治盲办公室。
他们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从1955年8月始,陈耀真开始招收培养我国第一批眼科学研究生。当时,他的研究生做课题,苦于没有文献索引指路,亦没有几本可查的文献资料,研究工作无从下手。陈耀真及时从自己的“活索引”库中搜索资料,参阅国际上的研究动态,结合我国眼病发病情况和研究能力,选择研究方向,收集文献亲自把学生引上研究之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培养创造性思维,闯出科学新路。有时,为了指导学生准确精练地表达研究结果,他常用铅笔在稿纸边上密密麻麻地写满蝇头小字,不容许任何马虎和失误。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所学专业在全国学组的带头人。而毛文书直到逝世前夕还在带研究生,培养出了中国眼科界第一个工程院院士李绍珍。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