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人才战略高地
“在您看来什么是最幸福的事?”
“事业发展和后辈成才。”
这是4月19日下午,吴孟超与本报记者的一问一答。
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在肝脏外科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的肯定,也是对他运筹帷幄、精心布局人才战略高地,为我国肝胆外科培养大批中坚力量的褒奖。
1987年,吴孟超作为中德医学会上海分会会长,承办过一次中德医学会议。现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当时在长征医院消化科工作,她被吴老吸收为大会秘书组成员,由于思维敏捷,办事认真,深受吴老赏识。后来,吴孟超和中德医学会会长裘法祖院士联名推荐王红阳赴德国深造。1996年,王红阳回国做短期考察。吴孟超了解到王红阳有意归国服务的愿望后,非常高兴,动员王红阳说:“你回来了,我给你一层楼面,建立最好的实验室,还拨给你一定的科研经费。”
1997年,王红阳回到国内。吴孟超帮助她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建立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及重要信号分子的克隆鉴定等工作。
2005年,王红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一再说:“推荐我出国又引荐我回国的吴孟超院士,对我的事业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培育,吴孟超培养出100余名博士,他们组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吴家军”。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骨干,有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8人次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主、“973”首席科学家等。
与时间赛跑没终点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手术记录表明,201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手术196台。只要不出差不看门诊,他每天都亲自上台手术,有时甚至连做两三台,一口气在手术台上站五六个小时是常事。
“肝癌是我今生最大的敌人,而手术室就是我这一辈子的战场,我要一直战斗下去。”吴孟超说。
2006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他500万元,总后勤部同时奖励他100万元。这600万元,吴老没有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一分一厘。吴孟超告诉记者,600万元中的100万元给了王红阳团队开展基础研究,200万元用来奖励为本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其余300万元用于培养科技苗子、资助本院医生出书、资助30岁左右的研究生出国进修等。
“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吴孟超告诉记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一个总结,而攻克肝癌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拦路虎”,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联合上海、浙江等地的6名院士一起向中央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并很快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复。国家发改委把集成式肝病诊疗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投入5亿元组织全国专家协同攻关。国家发改委还确定,投入4亿元,在上海建立一个由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牵头负责,面向全国、全世界的一流科研平台——国家肝癌诊疗科学中心。
“尽管我现在还能干点事,但是年龄毕竟不饶人,已经等不起了。所以我总催促大家抓紧。”吴孟超说,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肝癌发病率再降低15%左右,治愈率再提高15%左右。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后的心愿。
记者手记
成大业者必有大爱
走近吴孟超,你会发现,他平时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繁琐。他也会发火,也会流泪。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从他的身上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业者必有大爱。
说服父母,只身回国,用手术刀突破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禁区,建立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努力,无数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没有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吴孟超完成不了这样的大业。
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以89岁高龄仍然在柳叶刀尖上领舞。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
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也是医改攻坚之年,我们学习吴孟超,就是希望藉此振奋精神,激励更多“吴孟超式”的医务工作者涌现出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