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这位患者,我心里就不是滋味。他已经受到疾病的困扰,却还要遭遇周围人的非难。我希望大家消除歧视,给尿毒症患者一个阳光的环境。
前不久,一位女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双眼凝视、口吐白沫,被迅速推进血透室。经初步诊断,我们考虑为尿毒症脑病、继发性癫痫。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紧急接受了血液透析。她本来是我科的维持性血透患者,但因经济状况差以及没人护送,每周仅进行一次血液透析。每次走到她跟前,我都能闻到她口鼻中呼出的一股较浓的氨味。一般来说,维持性血透患者每周需要做大约12小时血透以保证透析充分,而她每周仅4.5小时的透析是远远不够的。因肾脏功能丧失,体内各种代谢废物大量蓄积,最终导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这位患者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当时他来找我看病,说是胸闷、胸痛、夜间难以平卧、乏力,还说自己贫血很严重,想住院检查。从他浮肿晦暗的面容,我就推测出了他的病情——透析欠充分,体内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功能衰竭。像他这样身体壮实、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患者,平素食量就较一般人大,如不能严格控制饮食,每周两次约9小时的血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还记得我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透中心实习时,有一位外地农村来的患者每个月仅做一次血液透析。这种状况更是难以想象。长期血液透析费用确实昂贵,一次血液透析400元,每周3次,每年按52周算,一年下来仅血透的费用就是6万多元。这还只是血透治疗,长期纠正贫血、控制高血压、调节矿物质及骨异常等的内科用药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如果没有医疗保障的大力支撑,一般民众恐怕难以承受。我希望政府能够集中全社会的资源,通过政策倾斜,来有效地帮助这些困境中的人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相信集体的力量定能创造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专家视点
让血透病人活得更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余学清
我国有多少慢性肾脏病患者呢?我们曾在广州地区做过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广州市的城市居民和珠海斗门地区的农村居民。结果显示,广东慢性肾脏病的整体发病率大概为12.1%。这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差不多,因此估算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10%~13%。按此比例推算,全国需要进行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人在100万以上,而目前能够接受透析的病人仅有20万~25万。也就是说,还有75%~80%的病人得不到透析治疗,或得不到规范的透析治疗。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肾内科医生,我见过很多尿毒症患者。有没钱治疗的、有中途放弃的,但我更欣赏那些以积极上进的态度来看待疾病的人。他们中有的一边透析,一边坚持工作,有的还在社会上坚守着重要的工作岗位。曾有一位患者在透析期间照样维持着他的企业良好运转,主持会议、参加谈判、做重大决策。有时,他需要去北京、香港等地出差。如果时间长,我们就会帮他联系当地医院,让他在当地继续透析。这位患者的乐观、豁达给了我许多启示,也让我认识到医生帮助透析病人改变观念的重要性。
我希望社会能多谈谈有关尿毒症的积极的一面,给病人正确的引导。在基层,有些病人由于缺少医学常识,不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而被一些所谓的肾脏病专科医院以“保证治愈”的不实宣传所迷惑,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病情向尿毒症发展,让人非常痛心。
我还希望透析患者能有更多的信心。因为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器械、药品、透析技术、移植技术等,都在不断改善。今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治疗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尿毒症患者将活得更好!
事实上,这几年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是政府投入更多了。如果今后新农合筹资水平提到平均300元,就可以覆盖更多的疾病。二是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三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的透析质量越来越高,生存时间越来越长,并发症也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在我们这里,有60%~70%的透析病人能继续工作。前两天在加拿大,我还看到一位患有尿毒症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一边做腹膜透析,一边周游世界。
对于未来,我还有更多的希望。我希望国家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得到透析、能承担透析;我希望社会能有更多人关心、支持这些病人,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我希望医生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用责任和爱心帮助这些病人走出疾病的阴影。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