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改中,医务人员一直被称为“主力军”。但是,这支主力军的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收入
应共享发展成果
“高薪养医”不现实
“整体来看,医务人员的收入是偏低的,与现实不匹配。”全国人大代表陈海啸既是一名骨科医生,也是浙江省台州医院院长。在他看来,医生的收入并未体现其辛苦的价值。
医生的收入到底应该在什么水平?在今年年初广东省的地方两会上,就有一位医院的副院长提出,医生的工资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5倍到10倍。
“这事院长说了不算数。”陈海啸说,归根到底,医生的收入还是应该由社会来评价,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医生的技术和服务付出程度。合理的物质补偿,的确能够对医生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
“但是10倍以上还是太高了。”陈海啸说,即使在西方国家,医生的平均收入也没有到这个水平。“高薪养医”在中国还是不现实。“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医生收入就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在现阶段,医务人员收入提升受到限制。“并不是院长不愿意涨工资。”陈海啸解释说,我国医院毛利润的90%都用来发工资了,人力成本其实已经非常高。但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有限,医院在结余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院长也是囊中羞涩。在目前的状况下,要增加医生的合理收入,只能寄希望于医疗技术服务部分的价格进行调整,但这又必须依赖物价部门的改革才能实现。
社会认可
理应被尊重
却经常被忽视
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在陈海啸看来,收入是激励机制的刚性部分,对医务人员的社会价值实现,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刚性作用。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医疗卫生行业还是处在边缘。”陈海啸说,同样是被视作社会公共事业的标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教育的投入比例明确为4%,相比起来,目前医疗卫生投入还不到2%。“资源的分配显示出政府对此行业的定位。大环境如此,咱们光给医务人员讲道德鼓干劲显得很单薄无力。”
此外,频频出现在医院的暴力事件也让陈海啸很痛心。“现在公安部门是拖延的多,处置的少;嘴巴动的多,实际行动少。”他说,政府的保护力度还是不够,要是医务人员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什么尊重。
而在医院内部,医生的价值体现有时候也被误导。陈海啸说:“医生的能力怎么体现?靠发论文容易,靠看病就很难。”论文指挥棒导致的结果是,“临床的博士不会看病的大有人在,真正有临床能力的一线医生却感到很委屈”。
自由执业
用市场体现价值
医生准备好了吗
对于医务人员价值实现受阻、积极性受挫的难题,也有专家给出对策:放开医生自由执业,让市场给予医生合理的报酬。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就如同律师和事务所的关系。在网络上,这一观点受到了众多医生的支持。
“真要有这样的局面出现,我还是很期待的。”陈海啸说,不过按照现状来看,实现的难度很大。“先不谈制度方面的因素,首先医生应该问自己,你可以成为自由人,但你准备好了吗?你对将要承担的风险有把握吗?”
陈海啸表示,对于医生自由执业,大家都只看到了其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医生的继续培养与进修、医疗责任风险的承担、社会福利保障等,在现在的机制下,这些都由医院来承担,而医生一旦成为自由个体,这些风险将成为医生自己必须面对的挑战。
“放开自由执业,按照市场规律体现医生的价值是个好办法,政府也正在逐步进行尝试。”但陈海啸认为,在这一改革的背后,还有太多机制需要健全,诸如规范的医学教育、严格的资格准入门槛、科学的医生评估体系。没有这些作支撑,医生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就是一句空话,自由执业也只会变成某些医疗大腕四处走穴的合法外衣。
代表委员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曹书杰——
靠医院创收涨工资难度大
医生要涨工资,是不是和企业一样,老板说了算?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曹书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年收入7亿元的医院,院长手里到底还有多少余钱。
先算花销。“现在医院医生办公用的东西,小到桌椅板凳,大到电视电脑,都是按市场价购买。此外,所有的日常开支,包括水费、电费都是按照商业价格收取。”曹书杰说,这一块是硬支出,没法省。当然,支出大头还是人员工资,即使只按照政府规定的职级工资发放,医院的收入绝大部分都要花在这上面。
再算收入。药品收入当然是主力,“但是药品利润率是最低的,看似医院卖了很多药,实际上收入也仅有那15%的加成。”曹书杰说,至于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医院设施的使用,都是按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比如一张住院床位的床位费,每天只有几十块钱,同等条件的宾馆一天要收多少钱?”
几项合计,最终曹书杰手里到底有多少结余呢?“500万元”,曹书杰说,就算把这些钱全都拿来给医生改善收入,这家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医院,平均每人每年也就2500元,折合每个月200多元。
不过,曹书杰认为,医院结余少是正常现象,“毕竟医院本质还是公益性质的机构,一年收支大抵平衡,略有结余,是比较合理的”。但她表示,如果政府指望医院通过自己创收给医生增加收入,难度很大。“我也想给医生涨工资,但是兜里确实没钱。”
全国人大代表房辉——
为医生创造良好“小环境”
现在的医生焦虑吗?“焦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医生房辉很干脆地回答。她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她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医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来自工作,也有来自生活的。
“医生也是社会人,不是医疗机构中一颗冰冷的螺丝钉。”房辉说,如果非得在高收入和良好的环境之间选择的话,绝大部分医生会选择好环境。在她看来,现在惯常的管理模式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医生被各种数据指标所“绑架”,在各种考核中挣扎。
“如果稍有差错,现在就疾风骤雨地批评、处分,让医生如履薄冰,这样并不合理,如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注重人文,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存在的不足,对医生的帮助会更大。”
房辉认为,现在提到鼓励医生积极性,实现医生价值,许多人都偏向宏观层面的批判。“政府的改革,制度的调整,这些都是必须的”,房辉说,但对于一线的医生而言,即使宏观政策的调整,也需要通过医院、科室的层层过滤才能落实。
“医生对改革最直观的感受都是来自内部‘小环境’的调整。”房辉说,“小环境”的改变,必须源于医院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什么时候大医院院长眼中的临床小医生不再只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一个承担着能力与责任的个体,医生的价值实际上就提高了一大截”。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