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名为“实习护士虐待新生婴儿”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在被曝光的博文截图中,一只着蓝色无菌服的女子的手,让脖子脆弱的新生儿处于危险姿势、给婴儿“画脸”。该女子的微博称“2b孩纸完全不反抗的么,被贴了猪鼻纸还睡那么香”。(6月3日《东方网》)
即便不是为人父母者,看到这一批批“虐婴照”,估计也无法不愤怒。医者仁心,实在无法想象,这样的护士如何能“竭诚为患者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尽管始作俑者“小考拉avi”已经将微博文章删除干净且留下“自白书”,涉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也及时给出了“情况通报”——但也正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所言,“虽为个案,但其超越公众底线而造成的破坏性,即便是成倍的代价也难以弥补”。
“虐婴门”之所以引发民怨沸反,不过再次证明一个老理:医患之间的纠结,其实并不在于谁强谁弱,而是透明公正的制度明晰双方权责。“虐婴门”的警示在于两个层面:于医院而言,新生婴儿既是患者,当享受起码的人道救护,这不仅是道义责任、也是货币化的义务。那么,院方有必要为自己提供的护理等服务质量担负底线的责任。换言之,如果出现故意虐婴或过失虐婴等,应保障患儿家属有起码的求偿权。实践再次证明,医护人员未必个个都是天使,那么,制度当有甄别魔鬼的能力。譬如为患儿家属提供24小时可监看的视频设备,或者起码有内部检查的制度——而绝不能将救治的权力放大成肆意妄为的魔力。
于校方来说,“虐婴门”尽管是不可控的个案,但毕竟高校(尤其是医护类高校)承担着起码的教育义务,如此拿婴儿当玩具、拿生命当游戏的态度,当属于严重的教育教学类事故。要想彻底扭转医患关系中的紧张与对峙,就当对此类恶性事件“零容忍”,民众或可宽恕一个女孩子的恶作剧行为,但身为教人育人的高校,当不能原谅这种极端的错误。如果仅仅是点到为止的“批评”,果真能关上风口浪尖的“虐婴门”?
开车也好,开店也罢,“黑名单”制度对应着起码的“行业禁入”罚则。那么,我们的医护岗位,若再出现类似“虐婴门”的丑闻,是不是也该在操守谴责之外,加上准入门槛的罚单?“虐婴门”的丑陋绝不仅仅是一个实习生的不堪,痛骂或者棒喝是没用的,真正值得反思的是: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制度与医护监管,让“虐婴门”堂而皇之秀上了微博?如果这样的反思不能成为修弥制度的契机,那么,下一个被称作“2b孩纸”的患者,难保不是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