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1月8日,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深化医改,财政要加大投入,但是更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向改革要效益。围绕今后一个时期卫生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取得突破。
张茅表示,三年医改的经验表明,改革是渐进的,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难不前;既要整体推进,也要突出重点;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筑牢基本医保“三道保障线”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正从扩大范围向提高质量转变。张茅提出,当前的重点是,筑牢新农合常规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着力提高实际保障水平。要积极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逐渐探索市级统筹甚至省级统筹,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方面工作越早开展越主动;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切实减轻重大疾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做好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方便群众及时获得补偿;推进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诊疗费用,保证服务质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规范商业保险经办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服务。
落实政府对基层的主导责任
张茅指出,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点出发,要继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切实落实政府责任。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足额落实,切实采取多种补偿方式落实药品零差率政策补助;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动态调整机制,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成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合理核定编制总量并实行区域统筹。
张茅强调,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改革要维护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仍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张茅表示,要以维护公益性质为核心,降低费用、增进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公立医院改革应积极稳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进一步明确财政补偿责任,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对公立医院的各项投入补助政策,解决政策性亏损和负债。医保支付机制改革也要同步推进,推进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此外,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和检查价格,合理提高技术劳务价格。
张茅说,卫生部门要强化卫生行业监管和基本医疗保障监管,实现对公立医院运行情况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实时、全程和智能监管,要健全以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与财政和医保资金拨付挂钩,同时要建立质量、服务、费用等管理信息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制度
近年来,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张茅认为,实现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必须推进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推动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积极推动医师多点执业。各地应推行基层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推行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招村用等方式,加大对长期服务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机制。
“我要特别强调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张茅说,要坚持保障待遇和提升能力相结合原则,研究解决补偿和养老保障等基本待遇问题,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和巩固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用信息化创新管理方式
张茅表示,卫生部门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他要求,各地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包括药品应用、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统筹管理卫生统计、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疗服务监管等信息工作,由单项管理逐步转变为实时监督、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