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者张强(化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医时,与医院收费人员王某发生口角,后者居然将患者的就诊卡上名字篡改为“张去死”。(2011年12月29日《潇湘晨报》)
“张去死”式的篡改对患者的咒骂,确实令人心寒。许多网民也纷纷贴出自己在医院遭受的怒气,对这一行径的挞伐显然已经变为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质疑。但是,仅仅向王某一样释放心中的怒气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反思怎样做才能让医患关系更好一点?
可能王某篡改患者姓名前,二者经历过非常不愉快的争执,我们看到王某的举动明显是太单纯的发泄。她应该能够意识到这可能对自己导致的影响和对患者的伤害,依然执拗于此举,这甚至连“赌徒式”的心理都没有,就“束手就擒”了。
进入医院的都是身体不适且希望尽快就诊的患者,对病情的忐忑和对医院服务出现问题的不满交织,往往对事件处理要求更加急迫。网友面对这一事件的激动,可能是基于医院服务态度较差的大环境和医患关系不信任的集中表现。针对具体事情而言,如何形成有效引导,让更多的刚入职的年轻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接纳和被社会所接纳,从心里抚平他们入职前后的心理落差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医院服务流程的监管,这比要求工作人员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愉快的患者轻松得多;另一方面,在学校重视职业技能和家庭疼爱孩子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懂得尊重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对此事的过分评议可能是对张强家人的“第二次伤口”,而没有王某真诚的歉意和反省只可能会在未来有更多的人为此神伤。我们所能够做到的,是祝福张强尽快恢复健康,也希望社会和张强的家人给王某一次悔过的机会,让我们的爱的教育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