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现象是临床普遍存在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现代化检查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条件下,临床总体误诊率仍在30%左右,复杂疑难疾病的误诊率更高,其中内科疾病占64%。
一旦说出 “误诊”这个词,很多人会认为,医生犯了错误,必须承担责任,要受行政处罚,进行经济赔偿。其实,误诊并不表示医生一定有错,一味指责医生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误诊分为几类:1.诊断错误,完全漏诊和完全误诊。2. 延误诊断,诊断时间应以是否影响疾病预后为标准,如三日确诊率为相对标准。3. 遗漏诊断。4. 病因判断错误。5. 疾病性质判断错误。后两种为相对误诊或部分误诊。误诊如果导致误治,会产生不良的临床后果。
导致误诊的原因,既有病人方面的,也有医生方面的,还有辅助检查、社会因素等。如病人隐瞒病史、夸大病情、感觉差异、迷信权威,会误导医生。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念、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尸体解剖不普及等,都会导致误诊。
但是,医生始终是诊疗过程的主体,所以要减少误诊,医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应摈弃误诊思维,如固守局部,拘泥于现象,迷信仪器检测,过于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主观臆断,习惯靠经验判断。医生避免误诊的方法包括:仔细观察、多方询问、追本溯源、亲识其症、勤于思考;要有团队意识,避免单打独斗、一包到底;以落实临床管理核心制度为保障,完善三级查房制度,及时会诊、讨论、转诊。平时注意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可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坚持实践第一,全面掌握临床资料,深入疾病本质,不断更新知识等。
医生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始终保持与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患者的信息、知晓患者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不信任和误解。医患双方齐心协力,客观冷静地看待病情,才能走出误区,把误诊降到最低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