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SW-500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 tonometer, RBT)和非接触性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的眼压测量结果,探讨SW-500 RBT的临床性能。对57例患者114眼分别用SW-500 RBT和NCT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将SW-500 RBT测量值分为高(>21 mm Hg)、中(9~21 mm Hg)、低(<9 mm Hg)眼压3组,对比分析2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5位操作者使用同一台SW-500 RBT测量10例20眼,评价不同操作者对SW-500 RBT测量结果的影响。全部受测眼中,SW-500 RBT和NCT眼压计的测量均值分别为(18.09±11.14) mm Hg和(16.89±9.83) mm Hg,均数差为(1.18±1.79) mm Hg,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具有临床意义,且两者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2)。高、中、低3个眼压组2种眼压计的测量差值随眼压降低而减小。5位操作者测量均值的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W-500 RBT和NCT眼压计的测量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不同操作者间SW-500 RBT测量值重复性良好;较之NCT,SW-500 RBT便于携带,在外出巡诊、大规模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等时更为适用。
眼压测量是青光眼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控的重要手段。测量眼压的方法有直接法、指测法和眼压计间接测量法3种,眼压计间接测量法能较为准确地测量眼压,对人体无损害,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SW-500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 tonometer, RBT)是我国自行设计的一款回弹式眼压计,除价格便宜外,亦有其自身临床特点,为探讨SW-500 RBT的临床性能,我科对SW-500 RBT和目前常用的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12月在我科就诊的患者共57例114眼,其中男性26例眼,女性31例眼,年龄7~85岁,平均(44.8±21.6)岁。根据SW-500 RBT测量值分为高(>21 mm Hg)、中(9~21 mm Hg)、低(<9 mm Hg)眼压3组。所有受试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得到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测量设备
天津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SW-500 RBT眼压计和日本CANON公司 NCT眼压计。
1.3 测量方法
1.3.1 SW-500 RBT和NCT测量结果对比
2种眼压计测量顺序自由随机,测量间隔时间15 min,均先右眼后左眼测量患者坐位眼压。不用表面麻醉,嘱患者取正确坐位、正前方注视、全身放松后开始测量。SW-500 RBT测量时每次更换无菌探针,调节支撑杆长度至测压头距角膜顶点4~8 mm,读数复零后开始连续按压测量键,连续获得6次成功测量,眼压计自动鸣笛,测量结束,眼压计自动分析,舍去最高值和最低值后,显示其中4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结果,无线输出打印数据。NCT测量按常规方法进行,取连续3次差值<2 mm Hg的测量值,眼压计自动计算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结果,打印数据。
1.3.2 不同操作者使用SW-500 RBT测量结果对比
由5位操作者使用同一台RBT测量10例患者共20眼,各自打印记录测量值。每例患者的所有测量均在同一天8:30-10:00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SW-500 RBT和NCT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判断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操作者使用同一台SW-500 RBT测量结果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W-500 RBT和NCT眼压测量结果
2.1.1 所有受试者(57例114眼)
SW-500 RBT与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8.09±11.14)、(16.89±9.83) mm Hg,差值为(1.18±1.79) mm Hg,两者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92,P=0.000)。将SW-500 RBT与NCT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绘制散点图(图1),经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92,P=0.000)。注:RBT为回弹式眼压计,NCT为非接触式眼压计图1 所有受试者SW-500 RBT与NCT测量值间关系注:RBT为回弹式眼压计,NCT为非接触式眼压计图2 高眼压组SW-500 RBT与NCT测量值间的关系
2.1.2 高眼压组(13例26眼)
SW-500 RBT与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35.33±9.53)、(32.08±7.86) mm Hg,差值为(3.17±2.55) mm Hg,两者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00)。将SW-500 RBT与NCT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绘制散点图(图2),经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73,P=0.000)。
2.1.3 中眼压组(32例64眼)
SW-500 RBT与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5.24±2.88)、(14.44±3.02) mm Hg,差值为(0.80±0.95) mm Hg,两者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73,P=0.000)。将SW-500 RBT与NCT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绘制散点图(图3),经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50,P=0.000)。注:RBT为回弹式眼压计,NCT为非接触式眼压计图3 中眼压组SW-500 RBT与NCT测量值间的关系
2.1.4 低眼压组(12例24眼)
SW-500 RBT与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7.01±1.37)、(6.95±1.39) mm Hg,差值为(0.05±0.33) mm Hg,两者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5,P=0.429)。将SW-500 RBT与NCT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绘制散点图(图4),经一元线性相关分析,两者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72,P=0.000)。 注:RBT为回弹式眼压计,NCT为非接触式眼压计图4 低眼压组SW-500 RBT与NCT测量值间的关系
2.2 不同操作者使用SW-500 RBT的测量结果
5位操作者的测量均值分别为(17.55±10.36)、(17.61±10.75)、(17.76±11.17)、(17.66±10.06)、(17.50±10.15) mm Hg,各操作者间眼压测量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1.000)。
3 讨论
回弹式眼压计的一次性探针由一个磁化的钢丝柄和末端外包的塑料头组成,探针插入眼压计后被磁化,产生N/S极,仪器内螺丝管瞬时电流(持续约30 ms)产生瞬时磁场,使磁化的探针以0.2 m/s的速度朝角膜运动。按压测量按钮后,探针撞击角膜前表面,减速回弹,控电开关监视回弹的磁化探针引起的螺丝管电压,电子信号处理器和微传感器计算探针撞击角膜后的减速度,最后将整合信息转换成眼压读数,眼压计可在0.1s内获得测量数据。简而言之,根据对撞击持续时间和/或最大减速度的测量来计算眼压,探针撞击后的减速度越大,撞击的持续时间越短,测得的眼压值越高。
2003年芬兰爱科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1台爱科回弹式眼压计(ICare tonometer),它以如下优点一问世便受到了眼科医师的广泛关注:(1)无需表麻,舒适度高,方便携带;(2)对检查者的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易操作;(3)使用一次性探针,避免交叉感染;(4)接触式,带有统计学数据显示,可信度高;(5)可用于儿童、角膜病变、卧床患者等。目前,爱科眼压计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使用,国内许多大医院也已开始引进这种新式眼压计并投入临床使用。但其亦有其自身缺陷:(1)结果无法打印;(2)测量值受角膜厚度影响;(3)需要探针等耗材。
SW-500 RBT是由我国天津索维公司自行设计生产的一款回弹式眼压计,除无需麻醉、方便携带、易学易用、避免交叉感染、可立式和卧式测量等优点外,还实现了无线传输打印数据,且价格相对便宜。该产品供医院测量人眼眼内压力,将角膜水肿、炎症、瘢痕、增厚等列为禁忌证,10岁以下人群禁用。笔者在临床中将适用人群扩至7岁以上,并无相关并发症或不适发生。而有关SW-500 RBT测量眼压的其他临床性能,尚鲜见报道。
本研究认为,和NCT比较,SW-500 RBT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且随眼压的降低,两者测量结果的差异越来越小。本研究中,应用此两种眼压计测量值差异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值均数仅为(1.18±1.79) mm Hg,并不具有临床意义,且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程度极高。5位操作者间眼压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SW-500 RBT易于操作,对检查者的熟练程度要求不高。在临床工作中,以护理人员测量眼压较为多见,测量简便、易学易用的优点有利于SW-500 RBT在护理人员中的普及。
总之,和NCT相比,SW-500 RBT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但因其便于携带,在手术室或床旁会诊、外出巡诊、大规模青光眼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等时更为适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宇燕,孙兴怀. 常见眼压计的临床评价. 眼视光学杂志, 2004, 6(2): 132-135.
李娜,段宣初. 回弹式眼压计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28(7): 689-693.
Schreiber W, Vorwerk CK, Langenbucher A, et al. A comparison of rebound tonometer (ICARE) with tonometer and GAT. Ophthalmologe, 2007, 104(4): 299-304.
Sahin A, Basmak H, Niyaz L, et al. Reproducibili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Icare rebound tonometer in school children. J Glaucoma, 2007, 16(2): 185-188.
Toyohara K, Inoue K. Comparison of ICARE rebound tonometer with GAT and non-contact tonometer. Atarashii, 2007, 24(3): 355-359.
Lopez-Caballero C, Contreras I, Muos-Negrete FJ, et al. Rebound tonometry in a clinical setting. Comparison with applanation tonometry. Esp Oftalmol, 2007, 82(5): 273-278.
Queiros A, Gonzalez-Meijome JM, Fernandes P, et al. A comparison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intraoeular pressure using rebound tonometry. Ophthal Physiol Opt, 2007, 27(5): 506-511.
Davies LN, Bartlett H, Mallen EA,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rebound touometer.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6, 84(2): 206-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