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体制必然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发展,这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单凭亲切、热情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不够,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护理时应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树立求医治疗的信心,是医患二者共同目的
服务行业中,医务人员不同于其他职业,它面对服务对象是身患各种疾病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患者,他们离开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医院治疗,不少患者焦虑不安,不习惯医院生活,对疾病顾虑重重缺乏治愈信心。医务人员要使患者的心理治疗达到好的效果,也受到多因素制约,如:技术水平、设备条件、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尤其服务态度占有很大关系,服务态度好,工作认真,较差的条件也可以带来好的医疗效果;反之,服务态度不好,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及心理状态,经常同他们交流思想,使患者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医患共同的目的。
2 以良好的行为对待患者,使心理护理产生效应
医务人员面对的是受疾病折磨,同时在心理上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紧张等的患者。因此,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包括语言举动、情绪等直接影响患者。
2.1 行为的影响 人的行为是以仪表、服装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效应,整洁的服装会给人安静及美的感受;反之,会引起患者心理压力,出现恐惧心理,医务人员不良行为和举动都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2.2 语言的影响 谈话要文明礼貌,语言温和。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信任,医务人员的言谈应以患者利益为准,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及不同病情的患者,谈话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应有所区别;反之,会加剧患者心理和痛苦,从而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
3 建立医务人员为主的合作参与型医患关系
从卫生管理学角度看治好病不仅要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体作用,还要发挥患者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患者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发挥,患者的治疗都听医生,患者和医生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无疑患者是被动的,不能发挥主动作用。为此在护理上,通过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介绍病情、治疗方法及预后,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做好心理护理和了解社会因素的影响,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