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索正常青年人在暗室条件下颜色光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ETIscan系统测定17例健康青年人(34只眼)暗室条件下红、蓝、绿3种颜色光及白光的多焦点视网膜电图,职称论文代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4种测试条件下,多焦点视网膜电图大多均有双峰波的产生,其中在第一环出现双峰波的比例为红光7例(20.6%),绿光23例(67.6%),蓝光17例(50.0%),白光9例(26.5%);在第二环出现双峰波的数量为红光22例(64. 7%),白光28例(82.4%),而绿光和蓝光则均为双峰波(100%). 4种颜色光在第三,四,五环均呈现双峰波(100%).在第一环为双峰波形的被试者中,以后各环均为双峰波.各色光刺激下的多焦点视网膜电图波形中的第一个波峰的功率密度和峰时在不同环形分野上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第二个波峰却不完全相同.结论:在暗室条件下4种测试条件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的波形特点各不相同,环形野分析波形有其明显的特点.我们推测在此种测试条件下,第一个波来自于视锥系统,而第二个波来自于视杆系统.
【关键词】颜色光 多焦点视网膜电图 暗室
0 引言
自1992年Sutter等人研制了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ERG)以来,它日益成为电生理领域一项新的客观的检测技术. mERG利用m序列(一种伪随机序列)控制刺激视网膜的不同部位,用同一通道常规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快速walsh变换,把对应部分的波形分离出来,从而直观地反映各个局部的视网膜功能. mERG通常是在明适应条件下进行记录的,关于颜色光刺激下的mERG波形特点鲜有报道.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1例动物对暗室条件下的红色光mERG刺激异常敏感,而其常规明适应ERG,mERG和暗适应条件下白光mERG波形消失,机制不清[1].提示不同刺激模式所诱发mERG的波形起源可能是不同的.我们旨在探讨正常人暗室条件下颜色光mERG波形特点,为进一步的各种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非随机选取健康青年人17例(34只眼) 均为男性,年龄18~22(平均19.5)岁,裸眼或矫正视力≥1.0,眼底正常,既往无眼病史,无全身性疾病,无家族遗传性病史.
1.2 试验仪器 采用德国RETIscan系统,61点刺激(视野范围为±22.6°),刺激范围变形因子为1∶4,刺激器为21英寸彩色显示器(Sony),刺激的颜色通过调节RETIscan系统RGB值实现,最大刺激亮度(白光)为120 cd·m-2,显示器刷新频率为60 Hz,最大对比度为96%,刺激顺序为红光、绿光、蓝光、白光,刺激屏幕中央有一异于待测颜色光颜色的“十”字,用于眼的固视.
1.3 试验方法 被试者双眼瞳孔充分扩大(直径约7 mm),散瞳药为复方托品酰胺散瞳液(北京双鹤医药),暗适应20 min后,暗室条件下进行mERG记录,参考电极安放在双眼外眦部,记录电极采用jet接触镜电极置于角膜,地电极放在耳垂.采样频率1021Hz.记录过程共8个循环,每2个循环后作短暂休息,每个循环记录时间为47 s,伪迹剔除范围50%,记录时因固视不好、瞬目所致干扰自动摒弃.放大器放大范围为±100μV,通频带为10~100 Hz,波形记录时间83 ms.分别记录红、绿、蓝、白4种刺激光mERG,依其系统设置,纯色红光、蓝光、绿光及白光的RGB值分别为R255-G0-B0; R0-G0-B255; R0-G255-B0;R255-G255-B255.统计学处理:双峰波出现率差别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各颜色光峰时和幅值密度的差别以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数据处理采用SAS8.2来完成.
2 结果暗室条件下各种色光mERG各环形分野中大部均为双峰波,其中在第一环出现双峰波的频率为红光7例(20. 6%),绿光23例(67. 6%),蓝光17例(50.0%),白光9例(26.5%),卡方检验结果χ2=19.91,P=0.0002.在第二环出现双峰波的频率为红光22例(64.7%),白光28例(82.4%),绿光和蓝光均为双峰波(100%). 4种颜色光在第三,四,五环均呈现双峰波(100%).在第一环为双峰波形的被试者中,以后各环均为双峰波.各色光双峰波的峰时和幅值密度见Fig 1.对各颜色光的峰时和幅值密度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对于mERG b1波的峰时和幅值密度,各色光的不同环形分野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于b2波的幅值密度,红光的不同环形分野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色光的环形分野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b1波和b2波的峰时和幅值密度,色光和环形分野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色光的上述指标在不同环形分野上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3 讨论
色觉是人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所产生的,而视网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则是产生视觉的第一个环节.人的视网膜分为视杆和视锥两种感光细胞,其中视锥细胞又依其对不同波长光谱的最大吸收率的不同而分为长波(L-cones)、中波(M-cones)、短波(S-cones)视锥细胞. L-cones, M-cones, S-cones和视杆感光细胞所对应的敏感光谱波长分别为564, 534, 420和498 nm,其中3种视锥细胞敏感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 3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是不规则的[2, 3],且它们均与特定类型的水平细胞、双极细胞相连,直至神经节细胞,以形成其特异的环路[4],色觉的形成不仅发生在视网膜上,也发生在外侧膝状体等中枢神经系统[5].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agram, ERG)中b波主要反映的是视网膜外层的双极细胞、水平细胞的去极化和超极化,还包括少量的Müller细胞的电变化,用单色光作为刺激光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相应敏感的视锥细胞系统的反应,并且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向下级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机制有所不同[6, 7]. mERG是通过对视网膜多焦点进行刺激,然后通过数学运算得出各局部的反应波形.在对灵长类的研究发现,mERG波形主要是源自on-,off-双极细胞,其中还混杂着一小部分视网膜外层和光感受器的反应[8].本实验在暗室条件下记录红、绿、蓝、白4种颜色光mERG,从结果中可看出,本实验条件下记录到的mERG普遍出现双峰波(b1, b2),有部分被检者在环一、环二中未出现明显的b2波,但在环三以后双峰波均出现.从Fig 1可见,各环形分野的b1波幅值密度,白光和绿光相似、红光和蓝光相似,而这两种组合之间则有明显差异; b2波幅值密
度,白光与绿光相似,与红光、蓝光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红光b2波的幅值密度明显低于其他颜色光.各环形分野的b1波峰时,红光与其余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b2波峰时,白光与绿光相似,与红光、蓝光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红光b2波的峰时在环一、环二较长,在环三略有缩短.蓝光各环野b1波的幅值密度均低于b2波,在外周尤其显著,这与其他3种颜色光的反应结果有明显不同,而峰时与离心度的变化无明显关系.我们的实验结果仅对红、绿、蓝、白4种颜色光在暗室条件下的mERG波形特点进行初步的描述,对于色光mERG所反应的细胞学基础功能尚不清楚,推测b1波可能起源于视网膜锥体系统,而b2波可能起源于视网膜杆体系统.
【参考文献】
[1] Zhang ZM, Gu YH, Long T, Li L, Guo Q. Visual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retinal cone cell degeneration rat [J].Di-si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2;23(11):986-989.
[2] Gowdy PD, Cicerone CM.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L and Mcones in the central fovea of the living human eye [J].Vision Res,1998;38: 2575-2589.
[3] Photoreceptors:http://webvision.med.utah.edu/photo2.html#cones.
[4] Dacey DM, Lee BB, Stafford DK, Pokorny J, Smith VC. Horizon-tal cells of the primate retina: Cone specificity without spectral op-ponency [J].Science, 1996;271(5249): 656-659.
[5] De Valois RL, Cottaris NP, Elfar SD, Mahon LE, Wilson JA.Some transformations of color information from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to striate cortex [J].ProcNatl Acad Sci, 2000;97(9): 4997-5002.
[6] Zele AJ, Vingrys AJ. Achromatic impulses unmask L-and M-coneadaptive mechanisms [J].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01;29: 197-200.
[7] Yamamoto S, Nitta K, Kamiyama M. Cone electroretinogram tochromatic stimuli in myopic eyes [J].Vision Res,1997;37(5):2157-2159.
[8] Hood DC, Frishman LJ, Saszik S, Viswanathan S. Retinal originsof the primate multifocal ERG: Implications for the human response[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2;43: 1673-1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