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真菌感染是一种由治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引起的角膜真菌感染却比较少见。 患者,女性,65岁。右眼膜状物生长数10年,伴视物模糊。既往无外伤及手术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VOD:4.5,VOS:5.0。右眼结膜充血轻,鼻侧结膜肥厚增生,延及角膜约5 mm,余角膜明,前房中深,晶状体明,玻璃体透明,眼底无异常,眼压:14 mmHg。左眼检查无异常。
术前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于2012年6月11日在我院局麻下行右眼翼状胬肉切除+球结膜瓣移植术。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予典必殊滴眼液、迪非滴眼液点眼治疗,并予贝复舒滴眼液点眼促进修复,均4次/d,1次1滴。术后1周,患者逐渐恢复,于术后第7天拆线。检查VOD:4.7,结膜仍充血,以鼻侧为甚,角膜上皮已修复,结膜瓣愈合平整,眼压:15 mmHg。嘱患者继续予典必殊滴眼液点眼,2次/d,1次1滴,迪非及贝复舒用药用量无改变。
术后半个月患者因术眼异物感伴视物模糊来本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术后10 d到农田干活出汗并揉眼后出现症状,并且用药不规范。检查:VOD:4.2,右眼睫状充血,角膜中央上皮脱落,局部浸润,以胬肉头部切除处浸润明显。予停用典必殊滴眼液,改用可乐必妥滴眼液点眼,4次/d,1次1滴,并包扎术眼,口服维生素B2及辅酶Q10。2 d后复诊角膜上皮修复但角膜灰白色浸润灶扩大。
加用口服抗生素,并予阿托品眼用凝胶扩瞳。1 d后发现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溃疡面呈灰白色,表面欠光泽,溃疡周围见环状浅沟围绕。角膜刮片Gram染色阳性,真菌培养阳性提示真菌感染,诊断:右眼真菌性角膜炎。给予二性霉素B滴眼液及那他霉素滴眼液频繁滴眼,静脉滴注氟康唑抗真菌感染,阿托品眼用凝胶扩瞳治疗预防虹膜后粘连,口服美洛昔康及维生素B2 ,1周后溃疡周围浸润减少,第6周角膜溃疡面渐缩小。第8周角膜染色阴性,角膜斑翳。
讨论
角膜真菌感染是一种由治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引起的角膜真菌感染却比较少见。现将患者感染原因分析如下:①局部抵抗力下降: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破坏了组织的生理环境,导致眼表局部抵抗力下降,致病真菌就可侵犯角膜,因为3%~28%健康人的结膜囊中可分离出这些真菌。②机体防御异常:患者揉眼致角膜上皮脱落,角膜擦伤,以及眼药水的角膜毒性如非甾体消炎药和各种防腐剂可引起眼表上皮损伤导致机体防御异常,容易诱发真菌感染。③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皮质激素抑制机体防御机能,长期应用不但可引起角膜表层点状糜烂,促进结膜囊内真菌异常增殖,还可导致眼部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的机会性感染。④手术时间的选择,患者手术时间正值农忙季节,并是入梅天气,而夏秋农忙季节又是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季节。⑤术后护理:患者术后未遵医嘱,未注意休息,且用药不规范。
翼状胬肉切除术在眼科虽然是个小手术,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真菌感染,因此,手术应尽量避开农忙季节,在术后用药中,医务人员要重视药物的副作用,在术后护理和随访中,还应加强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术眼的保护及合理用药,尽量减少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