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斑裂孔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中心视力的眼底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Gass在1988年认为黄斑中央凹前的玻璃体切线方向牵引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除,特别是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和视网膜前膜以松解玻璃体黄斑牵引,是目前治疗黄斑裂孔最主要的方法。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及其相关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在2015 年美国眼科学会第119届会议上,各研究者就自己在黄斑裂孔方面的发现进行了报道。
黄斑裂孔术后很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或发生视网膜脱离
Stephen G. Schwartz等对黄斑裂孔术后再次手术率及术后视网膜脱离(RD)的累积发生率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以2007~2011年MarketScan数据库中发生保险理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20764例患者共接受黄斑裂孔手术23465次。黄斑裂孔术后5个月内再次行内界膜剥除手术的发生率为2.4%~7.1%,行非内界膜剥除手术的为5.6%~8.0%。黄斑裂孔术后12个月内再次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发生率为3.7%~5.7%。这项全国代表性的病例研究表明,黄斑裂孔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很低,需要再次行内界膜剥除和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也很低。
C3F8气体能更好地缓解玻璃体黄斑牵引
Nathan C. Steinle教授对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的三种药物(C3F8气体、SF6气体和ocriplasmi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玻璃体黄斑牵引(VMT)患者被分别予以ocriplasmin(IVO)、C3F8、SF6治疗。研究人员对VMT的缓解率、视力(VA)、张力度和外层视网膜(ORB)在光谱域OCT上的改变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分析。该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30例行C3F8治疗,30例行IVO治疗,20例行SF6治疗。C3F8、SF6和IVO玻璃体黄斑牵引的缓解率分别为83%、50%、48%(P < 0.05)。ORB改变在IVO(13/30)治疗组较其他任一气体治疗组(2/50)更明显(P < 0.05)。在C3F8治疗组,既往接受过IVO治疗的6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玻璃体黄斑牵引得到了缓解。研究显示,C3F8较IVO和SF6能更好地缓解玻璃体黄斑牵引。相对于IVO,C3F8、SF6气体对ORB的影响更小。对既往接受过IVO治疗的患者,C3F8治疗依然有效。
湿性AMD患者更容易发生黄斑裂孔,其分型决定预后
Prethy Rao等利用连续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继发黄斑裂孔(MH)的发生率及术后转归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15196例非新生血管性(NNV)和12716例新生血管性(NV)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共有204只眼(0.7%)发生了黄斑裂孔。其中,NNV性164例(1.07%),NV性40例(0.3%)。黄斑裂孔的平均确诊时间为31.5个月(NNV性21.9个月,NV性70.7个月)。共有12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NNV性108例,NV性20例)。治愈率平均为90.6%(NNV性91.7%; NV性85%)。NNV和NV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术前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8 ± 0.4和0.6 ± 0.5,最终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7 ± 0.3(P < 0.001)和0.9 ± 0.6 (P = 0.526)。研究表明,黄斑裂孔的发病率在非新生血管性AMD患者要高于无AMD患者,非新生血管性AMD患者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力转归情况要优于新生血管性AMD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