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角膜炎是单眼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一些区域,真菌性角膜炎占到了约40%,然而在一些温热带区域,细菌性感染却更加普遍。背景
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针对性治疗。混合感染(如多种细菌、细菌联合真菌或者阿米巴)的发病率约为1.9-15.8%,但很少有文献报道这些感染的结果以及危险因素。由于多重感染,通常细菌或者真菌感染的病灶可能相混淆,导致诊断不及时,病情发展快速,对药物治疗反应慢。
目的
比较混合感染性角膜炎与单一真菌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纳入的病例是通过微生物检测部门,一组为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另一组为单一用那他霉素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完全有效为药物治疗后浸润灶吸收并瘢痕形成,部分有效为组织粘合剂的使用,无效为药物治疗后浸润灶继续扩大,角膜溶解穿孔,需要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者眼球摘除术。
结果
34例混合感染,60例真菌感染。与单一真菌感染相比,混合感染患者的年龄更大(50.03±9.81vs42.79±12.15, p=0.0038),浸润面积更大(61.8% vs 24.1%, p=0.0007),与眼内炎发生的关系更高(11.8% vs 0%, p=0.03),既往角膜移植术病史(20.6% vs 0%, p=0.0012),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史(23.5% vs 5%, p=0.019)。在混合感染组中,最常见的为细菌联合真菌感染(23, 67.6%)。丝状真菌(25, 39.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 21.9%)占了大部分。混合感染组的治疗完全有效率明显低于单一感染组(39.3%vs73.7%, p=0.004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更大的年龄以及溃疡大于6mm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讨论
大多数的溃疡是很严重的,约有三分之二患者溃疡大于6mm(21, 61.8%),6例发生穿孔,但是本研究中混合感染性的病例,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病程大于1周,这将导致浸润灶的继续扩大,平时文献里报道的症状持续时间约为3.8±3.3天。然而,本研究中单纯真菌感染组病程约为13天,但是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病灶小于6mm。因此该浸润灶的面积可能和多重感染有关。本研究发现老龄和大的浸润灶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并且混合感染中炎症反应更重,因此老年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而大的浸润灶可能是由于一下一些原因:1延误治疗,2不合理的治疗方案,3差的依从性,4药物耐受,5眼部或者全身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干眼等,6多重感染。很难指出确切的原因,因为往往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的。但是由于这些预后都较差,因此我们建议对溃疡灶大于6mm的早期进行PKP治疗。
结论
混合感染性角膜炎中最常见的是真菌联合细菌感染,并且预后要比单纯真菌感染差。药物治疗或许有效,但是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更能保持眼球的完整性。对于大溃疡性角膜炎目前倡导早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混合感染和单纯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程进展以及预后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