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完成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集中招标采购,着力破除“以药养医”旧有机制,这一医改探索被称作为“安徽模式”。
安徽省是率先在全国推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省份,但在改革之初并非“彩旗飘飘”,不少人甚至预言这一模式会走向“难产”。而现如今,全省74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有半年多,主要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群众负担能降低、医院收入不减少、医保基金可承受和社会稳定有保证的改革目标。
安徽省医改办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改革主要围绕三大任务,即运行补偿机制改革、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运行补偿机制方面,医改方案明确要求县级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由此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予以补偿。也就是说,将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调整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据了解,实行零差率减少的收入的25%部分由省级财政按诊疗人次予以补助,75%部分通过收取诊察费予以补偿。这一改革措施落实了政府办医责任,明确了财政补助标准,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实施效果到底如何,还得用数据说话。据省卫生厅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县级医院药品累计收入28.86亿元,同比下降8.75%;次均门急诊药品费下降11.8%、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13.06%;次均门急诊收费下降1.45%,人民群众看病负担得到减轻。另一方面,全省县级医院总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医疗收入72.36亿元,增长6.1%;财政补助收入4.33亿元,增长41.7%。参与改革的144家县级医院中上半年收入增加的共116家,减少的仅28家,医院总体业务收入保持增长。
安徽省还在全国率先完成县级医院药品省集中招标采购,完善“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双信封制”的招标采购办法,以切断“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据省医改办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该省共有1660家药品生产企业的7377个品规的药品中标,其中65%是大型药品企业产品。中标药品价格比政府指导价平均下降36.6%,与目前医院实际采购平均价相比,降价幅度6.97%,扣除物价上涨指数,实际降幅达到10%左右。初步测算,一年可减少群众看病用药负担6.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