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发改委即将公布低价药定稿目录。该目录共包含533个品种1154个剂型,较此前征求意见时的890个品种剂型又扩容近30%,筛选标准依旧保持在“化药3元、中药5元”以下。
从定稿目录来看,包含化药品种283个、中成药品种250个,其中,中药独家品种占中成药品种约16%,近10个品种进行了更替。
包括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中新药业的清咽滴丸等多数上市公司的独家品种依旧在列,而济民可信的黄氏响声丸等7个品种成为新进中成药独家品种。
在品种更替方面,中成药被剔除的品种仅有4个,化药中有20余个品种被剔除。除甲巯咪唑等定点生产的品种外,多数均为降脂降压药物,而新进的化药品种主要为抗肿瘤品种。
企业支持自主采购
去年年底,低价药目录开始征求意见,当时规定的标准为“日均费用化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共包含890个品种剂型。
然而,由于标准门槛过低、品种剂型数量过多,该目录在征求意见时引起不小争议,国家卫计委、人社等部委也对此持保留意见。
就在定稿目录即将出台之际,4月15日,由国家卫计委牵头、8部委联合发布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入选低价药目录后,实行省级集中采购,可以在地方集中招标中采取直接挂网的形式,而且不设最高零售价,给予企业在日均费用标准内自主定价的权利。
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告诉记者:“从政策上看,低价药品实行清单管理并动态调整,在日服费用内由企业根据市场、成本等要素进行自主定价,这不仅改变了原来最高零售价定价的‘天花板’模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以广药集团为例,7成以上的主销品种均属于低价药。很多品种的政府定价多年未有调整,导致有近5成低价药没法生产。由于药材、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出厂价几乎接近最高零售价,集团旗下的保济丸等药品价格更是十多年未调整,几乎在亏本销售。
“如果低价药实行清单管理,将在价格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调整空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大大提高,部分廉价药市场将得以恢复。”黎洪说。
记者了解到,以往很多经典老药在全国招标中经常“败北”。
对此,黎洪认为,《意见》要求“将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常用低价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挂网”,这将大大有利于有品牌、有疗效的经典老药的销售。“相信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医药分业’的医改进程中,低价药能够得到更多医院和医生的青睐。”黎洪说。
落地威力遭质疑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意见》的先一步出台,并且规定“各地根据日均费用标准,确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使得扩容后的低价药定稿目录显得有点“含金量”不足。
早于国家版低价药目录,广东、甘肃、安徽等地方的低价药标准已经先行一步出台。以安徽省为例,目录覆盖327个品规,入选标准为日均费用西药不超过1元、中成药不超过1.5元。
这明显比发改委苛刻许多,品种数量也减少了近一半左右。某省药采中心相关负责人更是指出,如果发改委扩容过多,很多省份更倾向于地方标准,“这样一来,这份目录很可能就会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意见》和即将出台的定稿目录的“松”与“紧”体现卫计委和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低价药管理的微妙的主导方向差异。一方面,国家对影响低价药的核心问题——价格放了管制权;另一方面又规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留下了利益博弈的尾巴。
“其实,卫计委对低价药目录这一政策扶持是认可的,但是对品种数量过多是反对的。目录越大、品种越多,就会越多的架空基药政策。”一位专家如此分析,“不过,在各地的招标中,地方卫计委仍然是低价药目录操作的主体,发改委的大目录在真正落地时,估计会力不从心。”
尽管如此,企业方面还是对此表现出乐观的态度。黎洪认为,尽管政策给了低价药很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机遇,但企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还要看自身的品牌、产品质量及疗效、价格市场是否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