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甫一出口即迅速普及,对其深入思考者众,鹦鹉学舌者也不乏其人。
如何理解“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世界性难题”这话不难明白,至于何为“中国式办法”,恐怕就不那么好统一看法了。尽管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曾经将其归结为“坚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但这毕竟属于大而化之的论述,须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一样,它也是一只筐,什么东西包装一下甚至不须包装就可以直接装入筐内。好在世上大多数事情都论非容易谈是难,因此不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即使挂一漏万,也聊胜于无吧。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之“世界性难题”,当努力排除极左思潮的干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有一个在多领域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改革的道路上一遇到较难克服的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把头缩回去,试图从计划经济的“万宝囊”中找药方。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左比右好的错误观念。此种现象在医改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首先将医疗卫生事业的所谓公益性和政府主导绑在一起作为铺垫,继而在主导和主办之间划等号,从而试图在医疗卫生领域营造计划经济的“体制孤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后,上述主张开始销声匿迹,但一有合适气候是否会死灰复燃?对此要有所警惕才好。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之“世界性难题”,要坚持不折腾的原则。不折腾的前提,是真正认识到医改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对医改的成效进行评价时,要保持一份理性和淡定的心态。长期以来,社会心态的浮躁和官员政绩冲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医改的方向。在诸多类似的教训中,危害最烈的莫过于前些年甚嚣尘上的所谓“过度市场化”和“医改基本不成功”论了!此言论一出,其时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之蓄势待发的势头戛然而止,许多地方深化医改的举措中途停顿,有的地方甚至另起炉灶。试问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何曾被真正的“市场”“化”过?“基本不成功”是否就等于基本失败?套用现在的话说,医改既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星球上有哪个国家会毕其功于一役?就这么一个伪命题,竟然忽悠甚至唬住了那么多人,竟然使医改徘徊甚至在某些地方后退了那么多年,岂非咄咄怪事?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之“世界性难题”,要坚持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中吸取精神营养和改革灵感,大力破除对所谓体制优势的迷信。在现行体制中,哪些是有助于推进改革的优势性因素?哪些名“优”而实“劣”?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态,形势的急剧变化,往往使一些过去一直视为优势的因素变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有人沾沾自喜于举国体制可以办大事,但大与小是从事情的规模而言,从性质上则有好坏之分,好事固然越大越好,不好的事甚至是坏事则越大越糟糕。这种教训历史上有,改革开放以来也不乏其例,当谨防重蹈覆辙。更应正视的是,当年围绕改革的诸多争论是是非之争,在社会形成不同利益群体后的今天,是非之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利益之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央的强势推进和基层的强烈要求,更多的利益之争将被是非之争的外衣所“包装”,而医改的“中国式办法”,将很可能成为各方争论中竞相利用的“保护伞”和“护身符”,从而为折腾埋下伏笔。因此就需要头脑清醒,谨防忽悠。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之“世界性难题”,在微观层面上也有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对“试点”的迷信,就是需要反思之一例。医改搞了这么多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够多了,关键在于是否正视和认真总结。试想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限制政府权力上雷厉风行,大力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成为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如先试点再推行,要等到猴年马月?反观我们的医改,仅县级医院改革,似乎连试点数量的增加也成了可以炫耀的改革成绩。想想也挺有意思,试点的办法本来是我们党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的体现,如果异化为敷衍塞责和消极怠工的工具,能不令人啼笑皆非?
总之,李克强总理讲话中关于“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指示,其精髓在于在医改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各类歪嘴和尚才难有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