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出了任期内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关于健康的内容都有哪些?背后的深意又是什么呢?搜狐健康为您邀请相关专家,独家解读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健康热点。
解读嘉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学教授 蔡江南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无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和去年国务院发布的40号文件是相吻合的,包括社会资本办医、医生多点执业、公立医院改革、大病医保等等。但是报告中仅仅强调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目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而对于城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只用了“扩大”来描述,这是有些避重就轻的。实际上,在中国,深化与加强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才是医改的重头戏。
在世界范围内,医疗市场都是应该以基层为主,医疗资源和服务也应该多数来自于基层,只有比较少的病人需要去顶层的大医院就诊;但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城市中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已经越来越强,医疗资源与患者都被越来越多的“吸”到了这些大型的三级医院中;而且从2009年新医改以来,这一现象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剧——大量的三甲医院通过建立分院等等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导致医患矛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公立医院改革需要重点着手的恰恰是这些问题众多的城市大型综合医院,而非县级医院;下大力气去进行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恐怕根本无助于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医生体制不改医改目标无法实现
医生是中国医改的核心问题。虽然报告中指出了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但是却没有具体的目标与方法,缺乏对医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合理的医生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才是解决医生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给医生什么样水平的收入?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使医生的收入达到这一水平?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医生就业的体制、医生的执业自主权等等。医生是所有医疗资源中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稀缺的资源,但是我们目前对于医生资源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医生不仅缺少合理的收入补偿,也缺乏对他们地位足够的尊重。我们目前是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把医疗服务的价格极端的压低,医院只能通过卖药、卖检查的方式得到弥补,这样就使得医生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专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自身的尊严都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尊重和补偿。由此造成了中国的医生成为了一件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最好的人才都不愿去读医学院,读了医学院的也不愿意去做医生。中国的医生,特别是质量高的医生目前是极度的稀缺,而且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当中,所以基层医疗就很难吸引病人。所以,医生就业机制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医生就会继续成为医患关系问题的发泄口,一系列的医疗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培养全科医生”,但按照现在的中国医疗制度,并不一定国家培养的全科医生都愿意去成为“全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这些医生能不能得到合理的收入?能不能获得执业的自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全科医生一定会出现相应的人才流失,达不到进入基层医疗服务行业目的。基层没有好医生,患者就不会去,那么报告中提到的“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无法得到实现。对于医生制度的改革如果不做基本的核心改革,只改变不同的落脚点的话,中国医改就很难达到原本设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