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晶状体就像一个凸透镜,位于虹膜后方,玻璃体、视网膜前方,起到汇聚光线到视网膜的作用。白内障病人状体发生混浊,光线不能经晶状体透射、无法汇聚到视网膜, 从而使病人视物不清。通过白内障摘除术,医生可以将混浊的晶状体移除,但同时也就丧失了这个“凸透镜",改变了光线的聚焦位置,焦点明显后移。大多数病人(除了极少数超高度近视病人)将造成射人眼内的光线不能聚焦到视网膜,而是焦点落到视网膜后方。无晶状体眼实际上是一个高度远视的屈光状态(正常人无晶体后大约远视+12D左右),外界物体无法在视网膜上清晰的成像,所以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病人仍然视力很差。 在人工晶状体出现之前,白内障摘除术后的病人不得不采取配戴厚重的远视镜(约+1 2 D)来矫正术后的高度远视状态,但这种方法有着诸多的缺点:①度数很高,眼镜片太厚,配戴困难;②眼镜具有一定的放大率,单眼为无晶状体眼时,常因双眼视物不等大而不能接受眼镜;③由于镜片的像差和棱镜作用,戴用者常有视物变形、定位失误、眩晕和视野缩小3 O度以外的视力仍模糊不清等症状。 配戴角膜接触镜(又称“隐形眼镜")矫正无晶状体眼虽然克服了普通眼镜的上述缺点,但其本身也存在很多缺点:①镜片本身为结膜囊内的异物;②取戴麻烦,对角膜和结膜有刺激作用;③如果应用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些缺点使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不利于老年病人操作。
简而言之,人工晶状体实际上就是一片植入人眼内的凸透镜,它代替了被摘除的自身晶状体,起到汇聚光线到视网膜,使外界物体能够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得清。人工晶状体的发明无疑是一大突破,它大大改善了白内障病人术后的视力及生活质量。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