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1.视力:术后视力≥0.5者71只眼(82.6%), 其中≥0.9者34只眼(39.5%),≤0.2者15只眼(17.4%)。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为角膜斑翳。
2.眼前段结构:除9只眼(10.5%)虹膜多处前粘连、缺损和变性萎缩,无法完全修复,使瞳孔成形欠满意外,其他77只眼(89.5%)瞳孔形状接近圆形或呈轻度梨形。
3.人工晶状体位置:术后68只眼(79.1%)人工晶状体正位;18只眼(20.9%)略偏中心,其中3只眼于瞳孔下缘处可见人工晶状体赤道部,7只眼偏外侧,8只眼偏内侧;未见人工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
4.并发症:术后5只眼前房出血,其中4只眼经保守治疗全愈,1只眼经原切口吸除血膜;1只眼虹膜缝线脱开;全部病例术后炎症反应轻微,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发生。
讨论
一、 临床意义
眼前段结构常因严重的眼外伤或外伤后处理不当,造成虹膜广泛前后粘连、角膜斑翳、瞳孔变形、前房深浅不一、瞳孔区机化膜残留、玻璃体嵌顿等复杂的眼形态改变,使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发生困难。重新建立正常的眼前段结构、恢复足够的后房空间及寻找稳固的依托,是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必备条件[1,2]。本组86只眼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前段结构紊乱,经过手术修复建立了正常的结构。我们对粘连性白斑大而致密且位于角膜中央的5只眼,同时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钻切角膜白斑后,松解前后粘连,缝合虹膜缺损处,使瞳孔成形,切除瞳孔区机化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再缝合预先制备好的供体角膜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本研究全部病例均存在瞳孔机化膜,38只眼机化膜上可见新生血管,经再造瞳孔,清除瞳孔视轴区机化组织,使患眼建立了合理的光学通道,并形成了全部或部分开放的后房间隙,同时依靠周边机化组织的支撑,植入人工晶状体,使患眼术后最大程度获得了有用视力。这对恢复患者视力和双眼单视功能,避免弱视和废用性斜视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 手术技巧
眼前段结构的重建手术,操作难度大,要求术者细致耐心,且具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应尽可能在靠近虹膜前后粘连的角巩缘做手术的梯形切口,这样有利于手术操作。在瞳孔移位相反方向的瞳孔缘作放射状小切口,使移位的瞳孔中心向视轴区靠近并离开角膜白斑,再将移位方向两侧的虹膜缝合,使瞳孔成形。角膜缘粘连造成瞳孔极度移位的36只眼用此方法修复后,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修复虹膜根部离断时,斜形切开角膜缘,向前房内注入适量粘弹剂,不仅可使离断的虹膜向角膜缘靠拢,且保护角膜内皮不受损伤,同时还可在维持前房的前提下分离粘连的虹膜组织。虹膜根部离断处与角膜缘切口后唇缝合,结扎不宜过紧,以瞳孔复原为度。这种修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虹膜复位后不会发生前粘连,不易变形,瞳孔多呈圆形。
在分离松解后粘连时,特别是做广泛的周边后粘连松解时,只要瞳孔缘后的游离空间与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所在位置相吻合即可,无需达到后房空间全部开放[3]。周边粘连范围广泛时,应选择粘连较轻和开放程度较好的位置作局部松解,并将人工晶状体襻选择在该位置固定。本组病例中,28只眼后粘连范围广泛,仅作了瞳孔缘区和人工晶状体襻区的局部松解,均成功地植入了人工晶状体,术后16只眼人工晶状体正位,12只眼略偏位。
在重建眼前段结构的整个手术中,必须借助粘性高的、具有“软器械”之称的粘弹性物质来形成和维持有效的操作空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特别是角膜组织的损伤;同时还必须依靠粘弹性物质的软支持、软分离的推压作用与纯分离相结合,使手术顺利完成;粘弹性物质止血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亦起到重要作用。本组病例中,38只眼瞳孔区机化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在粘弹性物质的帮助下,分离前后粘连、剪除瞳孔区机化组织,均未引起严重的出血而影响手术操作。
国外学者报道巩膜缝线法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年内,线结腐蚀巩膜瓣者占73%,线结穿出球结膜外露者占12%,两者均可引起眼内炎症[4]。既往我院2例患者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3个月发生视网膜脱离。在本研究中,我们在行后粘连松解时,尽量保留周边的机化组织,圆形切除靠近视轴区直径约为3或4mm的机化膜,这样可增加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稳定性。本组病例中16只眼周边部仅存部分机化膜,均将人工晶状体襻植入在机化膜较稳固处,观察3~6个月,人工晶状体位置满意,这与人工晶状体襻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包裹有关,同时人工晶状体襻在睫状沟内的伸展作用和它的顺应性亦保证了其在眼内的稳定。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只要植入人工晶状体襻的部位存在机化膜的支撑,即不必着意用缝线来固定植入的人工晶状体,这样可避免因缝线固定而带来的诸多并发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