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眼科文献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进展

http://www.cnophol.com 2007-12-27 17:07:13 中华眼科在线

    1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发展概况

    1850年检眼镜发明后对RRD有了准确的临床诊断,此后应用了许多治疗方法,每种手术方法的产生,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对存在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具有各自的特征、优势和局限性。1929年,Gonin提出视网膜裂孔是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并通过引流视网膜下液,用火烙针刺巩膜封闭裂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是治疗RRD的第一个概念性进展。1931年,Guist在相当于裂孔处,制造许多巩膜钻环,在暴露的脉络膜上涂布30g/L氢氧化钾溶液,使裂孔区发生炎性反应而封闭视网膜裂孔。同年,Safar采用透热电凝封闭裂孔,大大减轻对眼组织的损伤,使手术复位率提高到70%。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第二个概念性进展是Rosengen[1]在1938年提出的,与Gonin时期不同的是增加了眼内空气填塞封闭裂孔,复位率进一步增加到77%。上世纪50年代开始,Schepens等[2]、Arruga[3]提出引流视网膜下液的巩膜环扎手术,其目的是封闭已发现的裂孔及周边没有查到的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提高到80%。1953年,Custodis[4]首创了不放液的巩膜垫压手术。1965年,Lincoff等[5,6]对Custodis的术式进行了改良,用冷凝代替电凝,用硅胶海绵代替聚乙烯作节段性巩膜垫压术,并发明了眼内长效气体注入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70年,Machemer等[7]发明了玻璃体切割器,开创了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使现代玻璃体手术治疗RRD成为可能。80年代以后,随着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各种玻璃体显微器械迅速发展,有效地应用各种玻璃体内填充物,使复杂性RRD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

    2巩膜环扎术

    巩膜环扎术是一种包括了预防性成分的治疗,意味着对漏水裂孔的最大量“屏障”,其目的是造成一个新的“锯齿缘”,以顶压周边部没有查到的裂孔或可疑的格子状变性区,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8]。巩膜环扎手术,包括巩膜外环扎、裂孔区冷凝并附加巩膜外垫压及视网膜下液引流,使视网膜在手术台上就复位。若引流视网膜下液后眼压较低或裂孔表现为后部“鱼嘴”,则需进行玻璃体内注气。此术式使手术成功率提高,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炎症反应重,可诱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加重[9]。裂孔处漏水仍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手术时,加压嵴要做得更高,或加压块放得更靠后,眼球进一步收缩,影响眼球的供血及术后视力。环扎术的其它并发症还包括眼内出血、脉络膜渗液、眼内感染、玻璃体视网膜嵌顿等[10]。

    3不放液的节段性垫压术

    手术由对裂孔边缘冷凝固定、在裂孔区巩膜放置垫压物(海绵或硅胶)和不放液构成,垫压物的大小不是由脱离的范围而是由裂孔的大小决定,手术范围仅限于视网膜裂孔区。这种不放液复位视网膜的手术,和巩膜环扎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可避免放液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放液可致眼内出血、视网膜嵌顿、玻璃体脱出、医源性视网膜穿孔、低眼压、眼内感染等,并可促进PVR发展而致视网膜手术失败。(2)不引流视网膜下液也就不再需要注射眼内气体补充丢失的体积。 (3) 使手术变为单纯的外眼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4) 减少了再次手术的困难,眼球壁解剖完整,屈光间质混浊轻,再次手术操作较容易。(5) 根据系列观察,术后长期视力好,并发症少[1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国际眼科杂志)(责编:xhhdm)

下一条:
更多关于(眼科,眼科医学,眼科疾病,眼科临床,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视网膜手术,玻璃体,巩膜环扎术)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袋日常护肤8大高招

5款至酷太阳镜 型男必

08韩国时尚达人眼镜秀

炫酷太阳镜打造时尚酷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6023366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