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病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细菌常致眼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有时后果严重,危害视力。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感染是致盲的第一位原因。细菌性感染的致病菌种类很多,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各异。随着环境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众多广谱抗生素在眼科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眼部感染的细菌菌谱也发生不断的变化,但其基本的鉴定方法是不变的。细菌属种鉴定主要依据固体培基上菌落形态特征、液体培基混浊情况、涂片染色镜检菌体形态及细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产物不同(如对碳源、氮源的利用、酶类反应等试验)鉴定细菌种类。 目前实验室鉴定细菌常采用手工鉴定、快速细菌鉴定组合(如API系统等)或全自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 概 述 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空气中腐生真菌孢子可污染结膜囊,暂时存留。因自然条件、季节、环境、职业等因素不同,正常结膜囊真菌阳性率为2 %~25 %。正常情况下不致眼病,但一定条件下如外伤、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外源或内源性真菌侵入眼部致病。 近年镰刀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性眼病增多,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分类: (1)单细胞真菌:如念珠菌属、酵母菌属等 (2)多细胞真菌:如丝状菌(霉菌)等 (3)双相型真菌:如申克孢子丝菌等 2.形态结构: (1)真菌的营养体:菌丝 菌丝:由成熟的孢子在基质上萌发产出的芽管,进一步伸长,并产生分枝而不断生长形成的,或者是由一段菌丝细胞增长而形成单一的细丝称为菌丝。菌丝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菌丝为透明管状,直径2~6μm。细胞壁由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等构成,原生质内有典型核结构、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及肝糖等内含物。菌丝生长过程中在一定间距,形成分隔的为有隔菌丝,不形成分隔的为无隔菌丝。菌丝延长或分枝交织成网状或团状称菌丝体。菌落绒状或絮状,伸入寄生物、培养基内吸取水分、营养的菌丝为营养菌丝,向空气中伸展的菌丝为气生菌丝,由此产生孢子。(图1-1、2、3、4) (2)真菌的繁殖体: ①子实体:产生孢子的组织体 ②孢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真菌通过无性、有性或菌丝断裂繁殖。孢子是真菌繁殖的一种重要方式,脱落后在空气中播散,易被携带且抵抗力较强,在适宜环境下萌发芽管,延长为菌丝而继续繁衍。酵母型、类酵母型单细胞真菌为圆或卵圆形,直径3 ~ 6 μm,发芽增殖。幼芽成熟后自母细胞脱落,如子细胞延长不脱落,继续发芽成细胞链称假菌丝。 3. 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