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证候客观指标的研究
黄仲委等 [11] 探讨DR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关系。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04例186眼,按中医辨证分组,分别以不同的空间频率(0.388Hz、1.55Hz)、不同颜色图像组合(黑/白、红/洋红、蓝/青)作刺激条件,检测在100ms检测点上的P-VEP(P100)的潜时(t)和波幅(V)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显示104例186眼中,气阴两虚型有103眼,以单纯型DR为主;而气滞血瘀型及阴阳两虚型各有47眼和36眼,均以增殖型DR为主。DR无论中医辨证分属哪种证候,其P100潜时均延长、波幅均下降,其中以气滞血瘀的潜时延长最为突出,阴阳两虚组的波幅下降最明显,而气阴两虚组的潜时和波幅改变最小。不同中医证候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P-VEP的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刺激条件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有可能为DR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王舜杏等 [12] 检测DR患者视网膜电图,发现Ops波的振幅是从阴虚内热到气阴两虚到脾肾两虚 再到气滞血瘀逐渐下降,气滞血瘀型集中表现在Ops波明显减弱至消失。除阴虚内热型外,其余三组b波波幅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指出血瘀越重,Ops波异常越明显。DR患者视网膜电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b波和Ops波异常,气滞血瘀型的b波异常也进一步反映视网膜功能受损程度。认为,视网膜电图之Ops波是反映DR眼底“血瘀”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肖家翔等 [13] 也检测DR患者F-ERG,发现DR各证型a波及b波的时程虽在正常值范围内,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随着阴虚燥热证向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转化,时程延长更加明显,逐渐向正常值上限靠近。此外,各证型a波、b波及Ops的振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阴虚燥热证向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转化,振幅下降加大,异常率逐渐增加,尤其是Ops的振幅异常率居高。认为F-ERG的检测可为中医局部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4 病机现代机制探讨
李志英等 [14] 通过对中医血瘀证与DR关系的研究,阐明血瘀在DR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及其证候特征,为DR临床防治寻求有效治疗方法及方药提供理论依据。将185例283眼糖尿病患者分为无DR组、DR组,中医证型分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3型;西医分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3期。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单纯期、增殖前期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大,占81.25%,增殖期以血瘀气滞证的比例较大,占50.63%;(2)无DR之DM组、DR组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tA-RC)均较正常人延长(P<0.001);(3)无DR之DM、DR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正常人组升高(P<0.05),血瘀气滞组升高更明显。指出DR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tA-RC)延长及各种血管病变表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血瘀贯穿DR始终的重要参考指标,祛瘀法须贯穿DR治疗的全过程。在辨证时除应用传统辨证方法外,宜与眼底情况合参。凌艳君等 [15] 探讨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血瘀机制,采用四氧嘧啶所致家兔糖尿病模型,通过维持较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造成DR,测定血浆内GMP-140含量、血小板粘附率及血液流变性等指标。发现模型组血浆内GMP-140、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均明显增加,红细胞压积增强,血沉增快,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认为DR确实存在“血瘀”的病理变化。
总之,以上所述病机及证候研究是对DR的带一定规律性的认识,是辨证所需遵循的原则,是“常”,临床辨证需知常达变,灵活掌握,方可左右逢源,丝丝入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对DR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虽有一定的共识,但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完全统一,这就需要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协作研究,进一步掌握DR病证的客观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