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看病难,看病贵’是制度病。”在“2005中国医疗机构改革·首届医院品牌与发展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关志强教授分析说,在微观层面,没有及时建立起有利于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筹资机制,医院生存环境恶化,百姓因此遭殃;在宏观层面,没有有效保证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很多人没能分享改革成果,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而生计艰难。(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对“中国‘看病难,看病贵’是制度病”的说法,数据支撑是:60%医疗卫生费来自个人。“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以至于有60%以上的医疗卫生总费用来自百姓个人,在城镇有44%以上的人没有任何制度性医疗保障,在农村这个比例高达80%。”我是同意“看病难看病贵是制度病”这一说法的。“60%医疗卫生费来自个人”的事实告诉我们:偌大国度,我们看病费用的大头是自己从腰包里掏出来的,富有的家庭有病人住院两个月耗去550万费用大约能承受,穷困家庭自掏550元就“半边焦”了。每一个人其实都明白,通常情况下自己能够担负的比例绝不是80%,而恰恰应该倒过来。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制度性医疗保障担负80%以上这一大头,那么,这个医疗保障制度肯定是有“病”的。
制度有病,必然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与“看病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又互有区别:“看病贵”是导致“看病难”的一个主因,而“看病难”又不仅仅局限于“看病贵”。12月12日夜我看了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看病难”专题,这期节目从百姓视角切入,主要聚焦北京的“看病难”,百姓看病之苦之累、大医院忙碌中的无奈、小医院的惨淡经营,一一展示在观众面前。著名的北京同仁医院是人满为患,病人挂号累翻,医生诊治累坏;相隔不远的普仁医院也是不差的“百年老院”,却是门庭冷落、生意冷清。在大医院陷入特殊的“看病难”之际,小医院、社区医院却大量闲置、浪费资源,这背后同样是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