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眼科,上海
《眼视光学杂志》2008年1月10卷1期 文章
【摘要】 目的 检测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与常规LASIK方法比较,评价该手术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角膜地形图仪、ALLEGRETTO像差仪、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3例(46眼)近视患者行F-CAT,22例(44眼)近视患者行常规的LASIK手术作为对照。使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检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术后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结果 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 >0.05)。F-CAT组角膜Q20值为-0.12±0.24,常规组为0.15±0.21,差别有显著性(P <0.05)。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 <0.05)。F-CAT组术后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4.0′、2.5′、1.6′三频段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F-CAT术后,角膜中央Q值保持负值,减少球差增加的倍数,使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优于常规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原位磨镶术 方法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Q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广泛开展的近视矫正手术,但LASIK手术在给患者理想的裸眼视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视觉质量下降的问题。本研究观察了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和标准模式下(standard)LAISK患者在术前术后的Q值、像差、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变化,以评价F-CAT对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7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行F-CAT 手术患者共23例(46眼),其中男14例(28眼),女9例(18眼),平均年龄(25.5±6.02)岁(18~40岁),等效球镜(-5.48±2.38)D(-2.25~ -8.50 D)。常规组22例(44眼),其中男性9例(18眼),女性13例(26眼),平均年龄(24.7±5.86)岁(18~41岁),等效球镜(-5.62±2.63)D(-1.25~ -7.70 D)。
1.2 术前检查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如下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测厚、眼轴长度、眼底检查、对比及眩光敏感度、波前像差。排除影响手术的眼部或全身疾病。
角膜地形图由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Topolyzer采集。在明视下对每只患眼重复测量5次,取重复性最好的3次,得到角膜地形图和Q值,包括角膜中央30°范围内的平均Q值(Q30)和角膜中央20°范围内的平均Q值(Q20)。
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测量采用日本Takaci Seiko公司的CGT-1000 Contrast Glare Tester,空间频率为6.0′、4.0′、2.5′、1.6′、1.0′、0.7′视角。患者于暗室内在最佳矫正视力下检测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为在测对比敏感度的同时,在患者眼前加一干扰光源。
波前像差测量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Analyzer。患者散瞳后在暗室内接受检查,每只患眼测量3次,均在瞬目3 s内测量,取位置偏移最小且成像质量最好的1次作为结果,分析瞳孔大小为6 mm。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WAVE Eye-Q完成切削。F-CAT组术前输入术眼角膜水平及垂直Q30值,并将两者的平均值设为目标Q值,选择F-CAT模式。常规组则选用标准模式。两组均由法国Moria2角膜板层刀制瓣,瓣厚110~130 μm,且在制瓣前手动调整移心量,切削光学区为6~6.5 mm,治疗区8~9 mm。
1.4 术后随访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接受随访,检查项目包括裸眼视力、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对比及眩光敏感度、波前像差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 F-CAT组和常规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视力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术前数据基本匹配。术后第1个月裸眼视力(UCVA)4.9以上,F-CAT组为84.8%,常规组为81.8%;5.0以上F-CAT组为80.4%,常规组为84.1%;5.1以上F-CAT组为50.0%,常规组为45.5%;5.2以上F-CAT组为10.9%,常规组为6.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两组UCVA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
2.2 Q值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术前Q30值匹配,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Q30值接近0.2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两组间无差别。两组术后Q2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但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仍保持负值,约为-0.12,而常规组术后Q20值为正值,约0.1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2.3 像差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彗差(C7,C8)术后均有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球差(C12)与总高阶相差(RMSh)与术前相比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增加的倍数更多,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则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与总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对比敏感度比较 由表4可见,术后第1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均有上升,在0.7′频段稍有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均较术前上升,差异亦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
2.5 眩光敏感度比较 由表5可见,术后第1个月F-CAT组眩光敏感度在4.0′、2.5′、1.6′、1.0′、0.7′频段均有上升,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F-CAT组眩光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较术前下降,而0.7′频段略有上升,在4.0′、2.5′、1.6′三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