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下增殖的绦虫囊尾蚴的手术治疗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1998年第2期第0卷 照片/短文
作者:葛 琪
Surgical Removal of a Subretinal Proliferating
Cysticercus of Taeniaeformis crassiceps
Roy S. Chuck,MD,PhD; R. Joseph Olk,MD; Gary J. Weil,MD; Levent Akduman,MD;
Igor L. Benenson,MD; Morton E. Smith,MD; Henry J. Kaplan,MD; St Louis,Mo
患者为38岁白人女性,因右眼视物模糊持续4周就诊。右眼视力为20/20,眼前节检查无明显异常。散瞳行眼底检查可见一个大且隆起、充满清澈液体的视网膜下团块,约为7个视盘大小。团块内包含数个椭圆形、大小不等的囊样结构(图1)。每个囊壁上均有单个、白色、椭圆形的胃样结构,还可见到它们的缓慢的移动。
患者在症状出现之前3个月,曾与一条6个月的德国牧羊狗玩耍,在此之前不久,这条狗曾排出一条绦虫。这条狗最后用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的渗漏的证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全血细胞计数正常,未见嗜伊红细胞增多。眼眶和头部磁共振成象未显示囊肿。
采用标准的视网膜下手术技术包括视网膜切开术(retinotomy),在眶尖将一簇囊肿从患者眼内取出,使用软的硅酮做成尖端突出的套管,扩大巩膜切开处,以及行气液交换。
病原体的大体和显微镜下的外观分别见图2,3。仅有一个囊肿具有典型的小钩,是成熟的原生线虫(protoscolex)(图3)。此病原体的外观提示,它是一种类绦虫生物体(Taeniaformis crassiceps)增生的囊尾蚴虫(cysticercus),一种名为犬绦虫(canids)的绦虫,它极少通过粪便途径传播到人。血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血清中确实含有针对纯尾线虫(Tcrassiceps)血管液体抗体(Vesicular fluid antigen)和针对肽GK3从再组合中得到的抗酮脂酰辅酶体ETc7抗体1。
患者术后口服吡喹酮(praziquantel),每日每公斤体重50mg,分4次服,共计2周。术后3个月,患者右眼视力为20/20,视网膜平坦并贴复(图4)。
据我们所知,人类绦虫囊尾蚴感染在文献上至今仅有三次报告2~4。本文中,我们报告第二例纯尾线虫(Tcrassiceps)视网膜下感染,并且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例成功取出者并获得了良好的视力。
图1 左,右眼底示黄斑颞侧大的视网膜下团块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Topcon 50IA眼底照相机拍摄的50°眼底相[Topcon美国公司,Paramus,纽约])。右,近观(Topcon
50IA眼底照相机拍摄的35°眼底相)
图2 增殖的囊尾蚴的大体相(原放大倍数×200)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