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外眼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种类繁多,但术后复发率仍很高。因此,改进手术方法、掌握手术技巧、防止手术后复发是当今临床一个重要的课题,我院从2002年9月,在翼状胬手术方法上进行了新的设计,治疗患者25眼,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25眼,其中男9例,女16例,原发性23眼,复发性2眼。年龄最小42岁,最大60岁,翼状胬肉均于鼻侧。发病时间:最短者12年,最长者20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2mm以上,有的已遮住瞳孔。
1.2 手术方法 (1)术前用1∶20000噻替哌氢眼药水、地塞米松眼药水、氯霉素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5~7天以抗炎、减轻充血。术中局部消毒、麻醉。(2)切除翼状胬肉:用锋利的刮胡刀片,削去头颈部胬肉,要求除净胬肉组织,使角膜面平整,而又尽量减少损害健康组织。更要细心,不得损伤球壁。(3)切除头颈部胬肉组织后,用眼科小剪刀,做潜行分离翼状胬肉与巩膜,至半月皱襞之前,不应伤及泪阜,应防止组织损伤过多造成易出血,增加瘢痕组织形成。(4)用小剪刀将胬肉上下方外约1mm球结膜剪开,再作胬肉上覆盖的结膜分离。尽量分离干净,不留胬肉组织,然后将分离出的胬肉组织切除,留下一个长方形的结膜瓣。将其分成A、B、C、D 4个点,A、B点为颈部,C、D点为体根部,将留下结膜瓣进行90°转位移植,至巩膜创面处,整复铺平,使结膜瓣与角巩膜保留2~3mm的宽度裸露区,将5-0黑丝线从A点缝至C点,C点缝至D点,D点缝至B点,B点缝至A点,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手术后每日换药1次,口服消炎药5~7天,6天拆线,局部术前用3种药水滴眼3~4周。
1.3 随访情况 手术后局部均很平复,似无手术后瘢痕,个别略有轻度瘢痕组织增厚,无充血。近角膜缘无胬肉组织生长,色泽苍白,眼球均转动自如。手术后随访观察5~23个月,无一例复发。
2 讨论
翼状胬肉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多可在门诊施行,但若不注意其中手术质量和技巧,术后复发率高达约20%~70%。复发的胬肉,更易肥厚、充血,进展快。对胬肉手术的新方法,在于用翼状胬肉本身的结膜瓣,以90°转位方法,移植裸露区的巩膜上,结膜瓣的大小、上下(垂直)比较宽松,水平(横)者约距角巩膜缘3mm左右,留下巩膜裸露区,对减少肉芽组织增生和复发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手术分离翼状胬肉的结膜瓣时,大小应符合创面的需求,基本上无需修剪,即可贴附于巩膜的裸露区进行缝合。
笔者认为翼状胬肉分离结膜瓣90°的转位,改变血管正常走行和循环途径,使原来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改变,可起到拦截和阻断作用,如取其健康球结膜瓣移植,不免要多损伤眼的结膜组织,产生新的创面,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我们以就地取材的办法,治疗翼状胬肉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翼状胬肉术前和术后使用1∶20000噻替哌眼药水、地塞米松眼药水、氯霉素眼药水,有抗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作用。手术前后共用4周,未见白细胞减少的反应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