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大角度外斜视多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但在手术实践中我们感到,在超常量后徙外直肌时,无论是角膜缘结膜梯形切口还是跨肌肉结膜切口,切口较长,结膜损伤多;同时,由于向眼球后方过多分离眼球筋膜、肌间膜,易造成广泛粘连,而且手术操作较困难。有文献报道采用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易行[1]。改良Parks切口则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瘢痕细小、隐蔽、无碍美容等优点[2]。为减少组织损伤,我们在2006年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外直肌悬吊后徙矫正大角度外斜视20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中男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32岁,斜视度最小25°,最大40°。其中15例行双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5例行双眼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同时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1.2 手术方法 倍诺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颞侧球结膜下浸润麻醉。颞下方距角巩缘7 mm做平行角巩缘弧形结膜切口,长约5 mm,剪开结膜和Tenons囊,直达巩膜,用一大斜视钩由切口伸入钩住外直肌,再将另一斜视钩伸进切口,在前Tenons囊下向肌腱方向滑动,来回数次分离肌间膜与前Tenons囊之间的联系,再分离肌间膜与后Tenons囊及节制韧带[3],完成改良Parks结膜切口。暴露外直肌后,于外直肌止端后1 mm两侧缘各做一套环缝合后结扎两扣,于肌止端剪断外直肌,由肌止点向后约5 mm处,将肌肉缝线平行外直肌上下缘穿过浅层巩膜约2 mm后穿出巩膜,测量肌止点与拟行肌肉缝线结扎点后肌肉残端的距离是否与术前拟行后徙量相符,确定后结扎缝线,形成吊床状[1],完成悬吊后徙。如外直肌后徙量为10 mm,肌肉缝线可在肌止点后5 mm穿过浅层巩膜,缝线悬吊量为5 mm时结扎缝线。
2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观察1~6 月,有2例外斜40°患者仍残留5°~10°外斜,其余18例均达正位。
3 讨论
眼外肌结膜切口有许多类型[3],如直肌止端的弧形切口(Swan切口)、角膜缘梯形切口、大型梯形结膜切口[4]等,这些跨肌肉结膜切口瘢痕明显,术后反应大,且结膜与肌肉易发生粘连。改良Parks结膜切口有以下优点[2]: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暴露肌肉,保护肌鞘的完整性,避免术后肌肉粘连等。对大角度外斜视多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来矫正,但肌肉大量后徙时,分离筋膜及肌间膜范围大,易发生大范围粘连,而且肌肉大量后徙时肌止端缝线超过赤道部,术野暴露欠佳,手术操作困难,缝线时易穿破,给手术造成不便。悬吊后徙术是将眼球壁与眼外肌之间用缝线相连结的手术方法[1],巩膜缝线处与肌肉断端间由缝线悬吊,以减弱外直肌肌力。缝线无需超过赤道部,术野暴露好,便于操作。将改良Parks结膜切口应用于外直肌悬吊后徙术,使手术操作更为简便,术中对组织的损伤更小,反应轻、愈合快,可减少术后发生粘连、巩膜意外伤害等并发症,而且术后矫正效果满意,达到了超常量后徙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清,刘杰,孟令勇,等.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生物磁学,2005,5(1):37. 2 姚静艳,王熹,李龙标.改良Parks切口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4):579. 3 杨景存.眼肌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7-278. 4 孙建宁.大型梯形结膜切口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7,16(4):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