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眼底出血已趋稳定的患者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虹膜血管显影情况。结果 38例虹膜上有程度不等的高荧光渗漏,其中7例伴有高眼压,视力差,预后不良。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晚期病例预后的监控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眼底出血或玻璃体出血等视网膜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轻者视力减退,重者眼球胀痛、伴头痛、视力锐减、甚至失明,苦不堪言。因其发病隐匿,至发现时已至晚期,治疗效果甚差,视力恢复无望。笔者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对160例眼底出血经药物治疗已趋稳定的患者行血管造影以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显影情况,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探索新的诊治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1年1月~2003年12月,随机抽取由于眼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原因所致的眼底出血经及时药物治疗病情已趋稳定的患者160例,160眼,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病程1 月~2年。
1.2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ˉphy,ICGA) 造影设备采用日本Topcon TRC50IX眼底荧光造影仪,造影剂使用辽阳第三制药厂的ICG染料进行ICGA,其中每支含ICG染料25mg。所有患者均在血压平稳,吲哚菁绿皮试阴性的情况下由一技术娴熟的造影技师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以观察虹膜新生血管的显影情况。
1.3 方法 由病人肘前静脉注射ICG染料,同时连续照相记录造影早期(开始后到5min)、中期(5~20min)和晚期(20~30min)ICG在虹膜表面的显影情况,并将图像存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2 结果 在吲哚菁绿推注入静脉后的造影早期,虹膜新生血管的荧光充盈时间平均为15.25±3.56s,在造影中期10min以后有38例虹膜上显示为点状或片状高荧光渗漏,并随时间逐渐扩大和增强,在数量上由一个渗漏点到多个渗漏点,于20min左右荧光显影逐渐消退。在38例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中虹膜上有高荧光渗漏的病例中其中31例不伴有高眼压,裂隙灯下虹膜上不可见新生血管且有一定的有用视力。其中7例伴有高眼压,裂隙灯下虹膜上可见新生血管且视力很差,1米指数至光感。31例不伴有高眼压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中虹膜上有高荧光渗漏的患者除配合常规的荧光素钠眼底荧光造影技术,YAG多波长激光封闭眼底全部新生血管外,及时用氪离子激光行虹膜周切术,术中前房有少许出血,术后1~2d均自行吸收干净,长期观察可见患者保留了有用的视力和视野。对7例伴有高眼压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中虹膜上有密集高荧光渗漏的患者,因视力差,高眼压致患者头痛、眼球胀痛症状明显,故均在局麻下行睫状区冷冻术,术后1~7d7例患者眼压下降,上述不适症状消失,裂隙灯下可见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失或部分萎缩。术后再次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中虹膜上仍有高荧光渗漏,但较术前明显减少,但视力均无法恢复。其中1例术后半年眼球萎缩失明,1例术后3个月眼压升高再次行睫状区冷冻术后眼压下降,术后半年随访眼压控制良好但失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