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电图并分析其b波振幅的特点。方法:应用视觉电生理仪测量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检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共75例(150只眼),年龄分布从5个月至70岁,视力分布从无光感到1.5,患者视力与年龄呈负相关。b波振幅严重下降或测不到者130只眼(87%),轻度或中度下降者20只眼(13%)。在150只眼中有112只眼显示视杆和视锥反应均有异常。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电图主要表现为b波振幅严重下降或测不到;视网膜电图的检查可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s,ERG)是客观检查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方法,闪光ERG主要测定视网膜第一、第二级神经元的功能,能了解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及被损害程度〔1〕。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nofretina,RP)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较迟,发展慢,ERG变化也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较早,起于青少年。性连锁隐性遗传常幼年发病,病情重,常40岁左右失明。此病多双眼受累,它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病,其特征是夜盲和双眼视野逐渐向心缩窄。本文对75例150只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ERG的b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ERG的检查有利于RP的早期诊断、病情观察和遗传分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检测了门诊眼底检查确诊的75例(150只)眼RP患者,年龄从5个月到70岁,平均年龄25岁,其视力范围从无光感到1.5。
1.2 方法
用0.5%托品酰胺滴眼液,每5min一次,共2~3次,扩瞳到瞳孔直径>7mm,暗适应30min后,用日本生产的NeuropackⅡ电生理仪进行ERG检查;其中,不能合作的儿童加服10%水合氯醛0.5~1ml/kg,入睡后再检查。用0.5%地卡因点眼两次后,装好电极,罩好Ganzfeld全视野刺激球,每次闪光间隔>30s,刺激强度分别用I1(0.069cd/m2.s-1)、I16(8.7cd/m2.s-1)和I8(0.87cd/m2.s-1),明视背底光亮度为10cd/m2.s-1,通频带为2~1000Hz。
本文以b波振幅为观察指标,正常对照组值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所视觉生理室已有的按年龄分组值。
2 结果
b波振幅重度低与记录不到波形者65例130眼,占87%,平均年龄25岁,b波振幅轻度与中度降低者,10例20只眼,占13%,平均年龄22岁。关于分类法参考以前的研究〔2〕。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力与年龄的相关分析结果,r=-0.5392,呈负相关,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但也存在幼年的视力与b波振幅均很差的病例,可能与RP的类型有关(表2)。
表2 5个年龄组不同视力段的b波振幅降低的眼数与百分比
视力 |
<10岁 |
10~19岁 |
20~39岁 |
40~59岁 |
60岁 |
眼数 |
% |
眼数 |
% |
眼数 |
% |
眼数 |
% |
眼数 |
% |
眼数 |
% |
>1.0 |
83 |
8 |
8 |
23 |
8 |
14 |
4 |
15 |
0 |
0 |
28 |
18 |
0.5~0.9 |
83 |
8 |
8 |
23 |
13 |
23 |
5 |
18 |
0 |
0 |
34 |
22 |
<0.5 |
5 |
24 |
19 |
54 |
36 |
63 |
18 |
67 |
10 |
100 |
88 |
60 |
总计 |
21 |
100 |
35 |
100 |
57 |
100 |
27 |
100 |
10 |
100 |
150 |
100 |
75例中,视杆、视锥细胞反应同时降低者有56例112只眼,占75%,视杆反应b波降低而视锥反应正常或轻度降低者占25%。b波重度降低与记录不到波形者,其视力最好可达1.5,最差可无光感。b波振幅轻度降低与中度降低者,其视力最好也可达1.2,最差0.03。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