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的视野改变分析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9年第2期第9卷 临床经验
作者:张 珏
单位:浙江省中医院眼科(杭州310006)
1968年Gass首先报告3例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并认为病变是原发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杨德旺,主编. 眼科临床免疫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401)。后又有认为其眼底病变呈多发性播散性栓塞性脉络膜炎。1972年Deutman1983年Hayreh认为本病原发于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为继发变化〔1〕。我院眼科自1989年~1997年对15例较为典型的,确诊为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患者急性期视野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对其病机的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患者共15例20只眼。男10例,女5例,年龄28~50岁。视野检查时间于发病1~15d;视力:眼前指数~0.6。
使用OPTIFIELDⅡ全自动视野计。由同一医师在相同条件下检查患者。
2 结果
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视野缺损16只眼,占80%;不规则视野缺损3只眼,占15%;中心暗点1只眼,占5%。
3 讨论
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是多发于青年的特发性后极部节段性感染性疾患。因脉络膜毛细血管炎症阻塞,影响色素上皮正常功能,临床配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急性期患者网膜荧光循环时间都有延长(平均20s),呈现缺血性病变特征。这同我们观察到的视野多呈现生理盲点相连的扇性缺损相一致。从视野检查结果分析,患者视觉敏感度下降及暗点分布与相应部位毛细血管灌注情况相关。病变多集中在后极部,该处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或低灌注,则多呈现扇形视野缺损;病变累及视神经周围部,可发生中心暗点;病变沿视神经累及较长一段或横断视神经某一段,则产生不规则的视野改变。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发现,在急性阶段除了脉络膜血管无灌注区面积的扩大,还有脉络膜灌注的极度延迟,随着脉络膜血流的恢复,临床证状也随之好转(Retina, 1995, 15:100~110)。由此,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的脉络膜低灌注之病理基础以及临床视野大多呈缺血性改变认为:该病原发为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脉络膜病变是合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