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复发情况 A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3.44%,B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6.25%,C组5例复发,复发率27.77%;统计学分析表明,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0),A组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病理PCNA免疫组化结果 A、B、C三组PCNA阳性率分别为(6.01±3.85)%、(10.28± 4.18)%和(11.53±3.62)%.经统计学分析表明,A组与B组、C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角膜上皮修复情况 裂隙灯结合荧光素染色检查发现,A组术后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3.0d,B组为3.3d,C组为2.8d,3组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 局部反应 A组所有患者于注射HHT后d2均出现局部充血,持续1~2d即逐渐消退,有4例患者主诉轻度畏光、流泪,荧光素染色可见轻度点状染色;注射DX组未见到高眼压等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皆无巩膜坏死、角膜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有较多争论。病理学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性炎症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1,4]。因此抑制炎症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阻止或治疗本病。
HHT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由海南粗榧所提取出的生物碱,主要抑制S期细胞,对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且毒性较小。实验表明[6],10-6mol.L-1 HHT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50.4%的增殖,0.1×10-3mol.L HHT抑制率为91.8%.根据体外实验结果,我们以0.18×10-3mol.L-1 HHT 0.2~0.3mL注射于翼状胬肉体部及颈部,可以产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副作用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除少数患者注射后出现轻度畏光流泪症状及轻度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外,未见到角巩膜坏死、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角膜愈合未见明显延迟。A组与C组相比,复发率减低,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术前翼状胬肉局部注射HHT可以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免疫组化研究也表明,A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明显减少,这与S期细胞被抑制是一致的。本研究表明,A组与B组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说明HHT与DX一样,都可以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DX是一种长效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文献表明[5],DX对于翼状胬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也表明,DX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术后复发。这与DX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有关。与体外细胞培养结果不同,DX局部注射对翼状胬肉的PCNA表达及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抗炎、抑制炎症反应来起作用。有作者[4]对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观察,发现上皮固有层间有IgE、IgG沉积,并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因此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和免疫反应有关。皮质类固醇对免疫的多个环节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其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翼状胬肉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其复发率较高,约24%~89%[7,8]。因此如何降低术后复发是治疗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方法有改进手术方法、术后β射线照射以及应用丝裂霉素等抗代谢药[3,9,10],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效果仍不理想,而且有些方法和药物还有并发症出现。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仍然非常必要。HHT是一种毒性较小的药物,本组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当然它也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应用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也可能会产生严重并发症。为了避免出现并发症,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病例选择:选择翼状胬肉增生明显、肥厚充血的中青年病例,最好不要选择年老及身体条件较差的病例[9];(2)注意药物浓度及剂量;(3)疗程要适当,一般术前注射2~3次即可;(4)注射时注意药液不要漏出至角结膜表面,注射完毕后立即以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以免出现角膜刺激症状;另外,使用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副作用发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卫生厅基金资助(NO.A199573)
作者简介 龙心光,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91年获得眼科学硕士学位,现职称为讲师,在《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眼科》、《大连医学院学报》、《中华眼科杂志》、《广东医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等10余篇。联系电话:0759-2387425
参考文献
1 Cameron ME.Histology of pterygium:an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Br J Ophthalmol.1988;67∶604-607. 2 罗晨美,王映芬,黄培根,等.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3;11∶295-296. 3 Rosenthal G,Shoham A,Lifshitz T,et al.The use of mitomycin in pterygium surgery.Ann Ophthalmol 1993;25∶427-428. 4 Pinkerton OD,Hokama Y,Shigemura L.Immunologic basi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pterygium.Am J Ophthalmol 1984;98∶225-228. 5 卫玉彩,吴曼力,李先芝,等.地塞米松治疗翼状胬肉的初步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6;14∶178-179. 6 王映芬,罗晨美,龙心光,等.高三尖杉酯碱、血栓通与地塞米松联合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果.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6;14∶212-213,218. 7 Jaros PA,Diluise VP.Pingueculae and pterygia.Surv Ophthalmol 1988;33∶41-49. 8 Sebban A,Hirst LW.Pterygium recurrence rate at the Prince Alexandra Hospital.Aust N Z J Ophthalmol 1991;19∶203-206. 9 Fujitani A,Hayasaka S,Shibuya Y,et al.Corneoscleral ulceration and corneal perforation after pterygium excision and topical mitomycin C therapy.Ophthalmologica 1993;207∶172-174. 10 Chayakul V.Postoperative mitomycin-C eye drop and beta-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terygia.J Med Assoc Thai 1991;74∶73-76. 收稿日期:1998-06-02;修回日期:1998-11-0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