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以下简称胬肉)是常见的角结膜病。最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高。以往曾采取了很多方法预防其术后复发,但均不理想。目前已有较多报告采用胬肉切除联合应用抗增殖性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来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且取得一定效果。本文采用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联合术中或术后应用MMC的方法,观察对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1995年9月~1997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胬肉患者共78例89眼,男28例,女50例,年龄21~68a,双眼发病者11例。患者均为鼻侧原发性胬肉,其中进行期17例,静止期61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即显微镜下胬肉切除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26例29眼;B组即术中应用MMC25例28眼;C组即术后1wk内应用MMC 27例32眼。
1.2 方法 术前应排除结膜急性感染炎症及慢性泪囊炎,滴抗菌素眼液3~6d。手术均为在显微镜下胬肉切除下方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术中彻底分离并切除结膜下肥厚增生组织,对暴露巩膜范围内的新生血管轻轻烧灼,并以刀片刮除至巩膜面干净平整。下方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用7-0无损伤尼龙线将菲薄的结膜瓣连续缝合,在一些部位固定于浅层巩膜上。B组是在结膜移植前,以浸有0.25g.L-1MMC的棉片(5mm×6mm)置于裸露的巩膜面3min。注意保护角巩膜缘,然后用9g.L-1生理盐水(至少10mL)彻底冲洗;C组是在手术后第2天以0.2g.L-1MMC滴眼,每日2次,共用5d。术后3组均滴抗菌素眼液每日4次以控制炎症,皮质类固醇眼液每日4次,然后减至每日2次,滴到结膜无充血为止,术后2wk裂隙灯下折线。
1.3 随访观察 术后1wk内每日观察换药。以后分别于术后1wk、1mo、3mo、0.5a和1a,采用双盲法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随访。观察5~24mo,平均14.5mo。
2 结果
2.1 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A组29眼有7只眼(24.1%)复发,B组28眼有1只眼(3.6%)复发,C组32眼有2只眼(6.3%)复发。经χ2检验,B、C组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C2组间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术中或术后应用MMC均可降低胬肉复发率。
2.2 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A组畏光、流泪和疼痛症状轻,B组稍重,均持续2~3d,C组较A、B2组症状重,停药后4d左右消退。A组术后5~7d结膜愈合,B、C 2组约半数患者不同程度呈相对无血管外观,分别有21.4%、25.0%的治疗眼发生结膜伤口延迟愈合(7~14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间无差异。各组浅层点状角膜炎未作特殊处理,9~12d痊愈。A组2例结膜肉芽肿分别于术后6mo及8mo复发胬肉,C组1例未复发胬肉。各组均未见前房反应、巩膜变化及全身反应(见表1)。
表1 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 |
A组(%)
n=29 |
B组(%)
n=28 |
C组(%)
n=32 |
畏光、流泪、疼痛 |
6(20.6) |
5(17.9) |
9(28.1) |
结膜创口愈合延迟 |
0 |
6(24.1)* |
8(25.0)* |
浅层点状角膜炎 |
1(3.4) |
1(3.6) |
3(9.4) |
结膜肉芽肿 |
2(6.9) |
0 |
1(3.1) |
* 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5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