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术后偏中心
PRK是在手术显微镜目测下定位聚焦后发射一定数量的激光脉冲完成的,定位可能有较轻的误差,故切削区中心可能稍偏离瞳孔中心。Cantera等[18]认为允许范围的偏心应在1.0mm以内,超出此范围则可能术后视力不佳。Hersh等[19]报道,屈光度越高切削区偏离瞳孔中心可能越明显。张绥中等认为不同屈光度的各组间偏中心距离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与Hersh等报道不同,其原因是高度近视采用多区切削技术所致。手术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用较短时间完成,术中如有眼球移动可随时暂停发射脉冲,重新定位后再完成手术,故不同屈光度的偏中心距离并无明显差异。切削区偏离中心与术后角膜散光有关,Cantera等[18]、Kim等[20]报道,PRK后最严重的合并症是部分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增加。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与否是判断PRK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削区偏中心距离越大下降越明显。临床分析表明,切削区偏离中心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张绥中等发现PRK后角膜地形图部分患者切削区中心均略偏向鼻侧,考虑与瞳孔解剖位置于中央稍偏鼻下方有关。认为PRK前使用缩瞳剂是否适当值得商榷。
6 术后眩光
PRK后患者常感夜间驶车困难,感到光源周围存在光晕,这一般发生于切削区直径小于瞳孔直径以及夜间瞳孔扩大时,其原因与光线从切削区以外的角膜组织进入眼底形成模糊的图像有关。O′Brart等[11~13]对PRK后夜间视力紊乱的起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虹视现象之外,这可能是持续的令人困惑情况,一些患者也诉说在夜间看到灯光周围星星爆炸现象。这些与角膜透明度紊乱有关,随着角膜雾样混浊消失。认为较大于6.00mm光速直径伴有较大的中心和旁中心角膜治疗区以及较小发生前基质雾样混浊,其优点在改善夜间视功能方面显而易见。因此,避免切削直径过小可以减少术后眩光的发生。
7 术后角膜敏感性下降
PRK由于切削了部分角膜表层组织,固然也将分布于上皮间的睫状神经末梢切除,导致术后角膜知觉减退。角膜的敏感性降低,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有丝分裂率降低,泪液分泌减少,以及角膜伤口延迟愈合,并可引起角膜感染等。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8 术后角膜炎
由于切除了上皮、前弹力层和浅基质层,PRK后光学区角膜形成创面,如有污染即可引起感染性角膜炎。故术者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一旦发生细菌感染,应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
9 术后上皮缺损
PRK后35d角膜上皮可完全愈合。持续性上皮缺损多见于年龄较大或患有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术后戴角膜接触镜有助于上皮修复。
10 术后“中央小岛效应”
Shibson等[15]报告,对51例PRK后的患者,观察3mo以上,录像角膜摄像法检查发现6例(12%)角膜中央岛区的“高度”,度数大于3D以上。角膜“中央小岛效应”对术后视力有一定影响,其发生原因可能为:激光束不均匀或中央部分能量衰减大,导致光束中央能量偏低;切削面中央水分积聚,吸收部分光束能量,导致切削能量偏低;上皮重塑性;测量、计算误差;角膜中央的轻度膨隆。对于角膜中央小岛的预防,一方面要提高激光束中央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在矫正近视前,先在中央做2.5~2.8μm的切削,以补偿中央部分切削不足现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