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由于眼外伤后,眼球正常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因此病情较复杂,不能按常规的术式植入人工晶体,需根据情况而定。手术的成功除与眼球破坏的状况有关外,尚取决于正确术式选择,手术技巧。现将我科于1993年~1997年42眼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一回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42眼。男31例、女11例。右眼17例、左眼25例,均为单眼。年龄最小5a、最大55a,平均30a。外伤到手术时间为20h~15a不等。致病原因:眼球穿通伤23眼(其中伴晶体异物6眼,前房异物1眼)钝挫伤19眼。术前视力:光感13眼;眼前手动12眼;眼前指数6眼;0.02~0.38眼;0.41眼;1.01眼;不合作视力不详1例。
1.2 手术方式 角膜修补加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其中3眼伴晶体异物取出,1眼伴前房异物取出)。单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体Ⅱ期植入术34眼(其中3眼伴晶体异物取出)。
1.3 手术步骤 扩瞳:术前用双星明,新福林交替点眼扩瞳(伴有球内异物者不放瞳)。麻醉:14a以下小儿行全麻,成人行面神经阻滞加球后浸润麻醉。对非穿孔伤或穿孔伤已闭合者压迫眼球半小时至眼球软化。对角膜穿通伤患者,应缝合角膜裂口。首先清洁创口用庆大霉素冲洗,边冲洗边游离创口表面的机化膜,同时边将嵌顿在创口内的虹膜组织分离开,并将视为清洁的无坏死的虹膜组织推入前房,再缝合创口。当前房形成,证实无渗漏后,再做常规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条件许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2 结果
2.1 术后1wk视力:≤0.05为5例;≤0.2为13例;≥0.3为24例。
2.2 术后并发症:
2.2.1 角膜创口缝合部位,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水肿,一般处理3~7d可消失。
2.2.2 角膜穿通伤伴虹膜前后粘连,术中分离者,术后前房反应较重,有的前房出现絮状渗出物,予激素全身合并局部应用及双星明或阿托品扩瞳的处理,1~2wk反应减轻或消失。
2.2.3 人工晶体前膜反应 本组42例中有17例发生。一般在d1~d2或1wk后出现,10d左右吸收,最迟1例20d后吸收。治疗,用双星明扩瞳,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效果较好。对于前膜较厚,伴有虹膜后粘连严重的,可用阿托品扩瞳。
2.2.4 人工晶体夹持 本组发生2例,2期植入病例,经保守处理视力仍在0.3以上。
3 讨论
3.1 角膜缝合 角膜在生理上要求保持透明及一定的均匀弯曲度,特别要尽量争取保存角膜组织,因为角膜组织缺损很少一点,就会造成术后散光,因此角膜创伤越早期,角膜水肿越轻,手术缝合效果越好。锐器伤呈线性创口面对合手术效果也较理想。本组术后1wk视力在0.2以下者均为创伤时间长或非线性创口,如鸟琢伤。其次是缝合技巧。如三角型不规伤口,需做细致的修补,不能随便的切除。为减轻三角尖端的缝合张力,缝升跨度应从正常组织进针,穿越尖角组织,再从另一边的正常组织中穿出结扎。线性创口针距可致密些,尤其是儿童,因术后创口而崩裂。本组42例中8例角膜穿通伤均成功的完成了三联手术,术后效果良好。
3.2 儿童眼外伤的处理 眼外伤多发生于儿童。视功能受损不仅因造成眼球结构损伤而致,更要考虑术后剥夺性弱视的发生。目前最好的、确实可行的办法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外,尚要在术后进行弱视训练。本组42例中14a以下的儿童有22例,均成功地植入了后房型人工晶体。采用囊袋内植入,睫状沟植入或前囊替袋等不同术式。凡术后坚持配合弱视训练的均取得了理想疗效。
3.3 应警惕后囊膜破裂的存在 角膜穿孔伤伴有晶体前囊膜破裂,皮质溢入前房,往往伴有后囊膜破裂的可能。本组有5例穿孔伤合并白内障均在娩出晶体核后发现后囊破裂口。一般在受伤3mo以上者,其裂孔边缘肥厚、机化,囊膜较正常致密。因此如破口〈6mm,可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如创伤早期手术,后囊膜裂口有继续延伸趋向,破口进一步扩大,晶体核、皮质有脱入玻璃体的可能,在娩核及注吸皮质时应注意轻缓。
3.4 渗出膜形成后处理 外伤性白内障伴有虹膜损伤,特别是有虹膜前、后粘连现象。手术时,在分离虹膜过程中,渗出膜很快出现,反应较剧烈。此时可先将混浊的核及皮质娩出并冲吸掉,有时边冲吸边有新的渗出膜出现,可伸入囊膜剪将渗出剪断再吸。术后宜配合激素使用及适时的扩瞳处理。但有时便不能奏效。本组2例晶体夹持即属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