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研究 2000年第2期第18卷 论著摘要
作者:高平 惠延年 马吉献 王文勇
单位:高平(武警安徽总队医院眼科,230041);惠延年 马吉献 王文勇(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ERM)是多种眼内疾病引起的视网 膜内表面上细胞增生所形成的膜状物,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一种重要病理表现,常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失败。近年Limb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ERM中的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例ERM中IL-1β、IL-8进行初步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和收集 1996年11月~1997年10月我科住院的玻璃体手术患者19例,年龄11~66岁,病程1~12个月,术前视力光感~0.01,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PVR,其中复发性视网膜脱离8例。按1983年美国视网膜学会分级方法分级PVRC3-D3。手术采用美国StorZ公司的玻璃体切割机,用剥膜钩剥离ERM,用玻璃体镊夹出前膜组织,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4℃冰箱冷藏备用。
1.2 标本制备 ERM标本19份均按常规制作石腊切片。清洁载玻片,将5 μm厚切片用APES胶固定于载玻片上,37℃温室放置24 h,分别在二甲苯及梯度酒精内依次脱腊:用PBS洗2次,风干,作荧光染色。
1.3 对照组 采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扁桃体组织(含有丰富的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8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作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一是用角膜移植供体眼的玻璃体离心组织,检测其内是否有IL-1β,IL-8。因PVR是指细胞增生性膜位于脱离的视网膜表面或玻璃体,二是每一标本的连续切片不加入抗体作自身空白对照。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所有的切片先作HE染色,光镜观察,前膜结构完整的膜再选切片行荧光染色,共19份。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单克隆鼠抗人IL-1β抗体、鼠抗人IL-8抗体(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用PBS稀释至1∶30,滴于标本上,4℃冰箱湿房过夜;37℃温室放置40 min;用PBS振洗2次;0.01%伊文氏兰液配制PBS稀释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兔抗鼠IgG(第二抗体,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滴度1∶15,滴于标本上,37℃温室放置40 min;用PBS振洗2次后,50%甘油缓冲液封片,自身空白阴性对照组,用PBS代替第一抗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
2 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在膜中细胞外基质内见到弥散点状、片状绿色强荧光。IL-1β阳性9例,IL-8阳性11例。两种细胞因子在一个膜中同时表达的5例。阳性多为PVRC3-D1,病史3个月内,阴性多为PVRD2-D3,病史6个月以上。阳性对照组均见到IL-1β,IL-8呈绿色强荧光染色。每一标本连续切片作自身空白对照均无自发荧光,前膜组织在镜下呈暗桔红色或桔黄色。
3 讨论
Hui等用活化巨噬细胞诱发的PVR模型,其启动PVR的过程更接近于临床,即由炎症起始,诱发细胞增殖,最后组织改建。炎性细胞因子在眼内细胞增生调控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IL-1β作为多核细胞趋化剂介入炎症反应,诱发T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IL-8趋化激活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是炎症反应的第一步,也是调控的重要环节。IL-1β、IL-8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趋化、移行增殖亦有重要作用。Limb等在ERM中检测出IL-1(α,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以及炎症相关分子E,P选择素、粘附分子等。我们的研究结果与Limb等的一致。IL-1β,IL-8在膜中的普遍表达,说明PVR的形成过程中有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膜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变化可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类型,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本研究中IL-1β,IL-8不是在所有膜中同时表达。本研究的结果对临床药物预防ERM形成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收稿:1999-03-10 修回:1999-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