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眼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3 17:04:39 中华眼科在线

中华眼科杂志 2000年第1期第36卷 论著

作者:史大鹏 李舒茵 郭滢 郭希让

单位:史大鹏(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 450003);郭滢(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 450003);李舒茵(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郭希让(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关键词:囊尾蚴病;眼疾病;超声检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CT和MRI检查对眼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29例眼囊尾蚴病患者,B超检查21例,CT检查19例,MRI检查6例。结果 眼囊尾蚴病活动期,B超检查可探及眼内和眶内寄生虫囊泡、囊尾蚴蠕动及眼外肌不规则增粗;CT检查可发现眼眶内寄生虫囊泡及病变的眼外肌;MRI检查可发现眼内和眶内寄生虫囊泡及病变的眼外肌。眼囊尾蚴病非活动期,B超及CT检查均可发现眼内或眼外肌内的钙化斑。结论 眼囊尾蚴病影像表现随囊尾蚴在眼内的寄生部位和存活状态而不同。B超检查可作为诊断眼囊尾蚴病的首选方法,MRI和CT检查可分别作为诊断活动期及非活动期眼囊尾蚴病的补充方法。

A diagnostic analysis of imaging in ocular cysticercosis

SHI Dap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3,China)

  LI Shuyin, GUO Y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B-ultrasonography, CT and MRI appearances and image diagnostic value for ocular cysticercosis.Method In the 29 cases with ocular cysticercosis, 21 cases were examined by B-ultrasonography, 19 cases b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6 case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Results At the living stage of the cysticercus, B-ultrasound might detect parasitic cyst and its movement in the eyeball and orbit, extraocular muscle irregular hyperplasia; CT might detect parasitic cyst in the orbit and the pathologic extraocular muscle; MRI might detect the parasitic cyst in the eyeball and the orbit and the pathologic extraocular muscle. At the non-living stage of the cysticercus, B-ultrasonography and CT might discover calcification focus in the eyeball and extraocular muscle.Conclusion Image appearances of ocular cysticercosis depend on the parasitic site and living status of cysticercus in the eye region. For diagnosis, B-ultrasonography may first be selected, MRI secondly selected for living stage and CT secondly selected for non-living stage of the ocular cysticercosis.

  【Key words】 Cysticercosis;Eye diseases; Ultrasonography;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眼囊尾蚴病常伴发于全身囊尾蚴病。因寄生部位不同,眼囊尾蚴病分为眼内及眶内两类。前者在屈光间质清晰时,多可在检眼镜下直接确诊[1]; 而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的眼内及眶内囊尾蚴病患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为此我们总结、分析近年经临床证实的眼囊尾蚴病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993~1998年间29例眼囊尾蚴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9~58岁,平均28岁;病史1周至8年。

  二、方法

  B超检查采用美国Teknar公司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产的A/B型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10 mHz探头直接探查。CT检查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SCT-4500TE全身用CT机,以OM线扫描,层厚3~5 mm。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0 T超导MRI诊断仪,常规观察横切位T1、T2加权像和矢状位、冠状位T1加权像。

  三、临床表现

  眼内囊尾蚴病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或视力丧失;眶内囊尾蚴病主要表现为复视、眼球突出、球后胀痛、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检眼镜检查:8例患者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可见寄生虫囊泡及灰白色头节,其中6例可见彩环及头节轻微自主蠕动;6例患者玻璃体混浊;2例患者眼底可见局限性灰白色隆起;其余13例患者眼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者16例,阴性者13例。29例中,16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6例皮肤伴有囊尾蚴结节,经活体检查确诊;7例伴有脑囊尾蚴病,抗囊虫治疗后,脑部、眼部病变均形成钙化灶。

  结果

  本组29例中,囊尾蚴位于眼内16例,位于眶内13例;影像学检查18例可探及寄生虫囊泡或头节。我们根据囊泡或头节存在与否,将眼囊尾蚴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

  一、眼内囊尾蚴病

  1.活动期:9例活动期患者全部行B超检查,其中1例另行CT、 MRI检查。5例患者囊尾蚴位于玻璃体内,B超检查表现为玻璃体内椭圆形光环, 环内无回声液性暗区的中央有一强回声球形光斑;其中4例可见囊尾蚴轻微自主蠕动,囊泡随体位改变始终位于眼球低位;另1例因囊泡周围出现机化物,囊泡位置固定不动。1例玻璃体内囊尾蚴患者行CT检查仅表现为玻璃体密度增高,行MRI检查可见玻璃体内有机化物及囊泡影像。囊泡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囊泡内头节T1、T2加权像均呈中低信号。4例患者囊尾蚴位于视网膜下,B超检查表现为视网膜不同程度脱离,视网膜下无回声液性暗区中可见一强回声球形光斑,其中2例可见轻微蠕动(图1~3)。

  2.非活动期:7例非活动期囊尾蚴患者中,3例行B超检查, 表现为玻璃体内强回声球形光斑,伴后方声影,光斑周围可探及中等及略强回声机化物声影。7例行 CT检查,表现为眼环不均匀增厚或不同程度的眼球萎缩,其中5例伴有单发或多发眼环及眼环内钙化影,2例伴有眼环局限性软组织结节并突向玻璃体腔(图4,5)。

  二、眶内囊尾蚴病

  1.活动期:9例活动期患者,8例行B超检查,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囊泡位于眼外肌肌腹内者8例,肌附着点者1例,其中双侧眼外肌均受累者2例。B超检查显示病变眼外肌不均匀增粗,其内有环形无回声液性暗区,暗区中央可见一强回声球形光斑,伴有或不伴有轻微自主蠕动。CT检查显示病变眼外肌不规则增粗,其内可见直径4或5 mm的环形低密度区,其中5例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头节影。MRI检查显示病变眼外肌内囊泡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头节T1、T2加权像均呈中等偏低信号,二乙烯三氨基醋酸钆(Gd-DTPA)增强扫描显示病变的眼外肌均匀强化,而囊泡及头节均不强化(图6~8)。

  2.非活动期:4例非活动期患者,囊尾蚴位于眼外肌附着点者1例,位于肌腹内者3例。1例行B超检查显示为弱回声的眼外肌内有一形状不规则的强回声光斑,且伴后方声影。3例行CT检查显示为眼外肌局限性增粗,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影(图9)。

[1] [2]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眼科,中华眼科在线,眼囊尾蚴病)的信息
  热门图文

爱美就不要吝啬

秋水明眸滋润心得

保你成为人气女王的8款

眼部肌肤年龄测试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