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实现人群全覆盖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王保真:我国医保制度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制度上的全覆盖,并不等于全民医保。
实现全覆盖首先要做到制度上的全覆盖,即制度本身不歧视任何人。目前我国虽然基本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现行制度中那种重正规单位职工、轻非正规单位职工,重城镇人群、轻农村人群,重就业人群、轻非就业人群的现象必须加以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按人群设计医保制度的“碎片式”与“打补丁”的格局也应逐步改变,实现医保的均等化。
同时,全覆盖不仅是制度上的全覆盖,更应是人群的全覆盖。制度的全覆盖并不等于人群的全覆盖,仅有制度安排,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达到人群的全覆盖。目前,有多种原因阻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虽然可参加新农合,但他们在城里打工,患病就医后难以回乡报销,致使农民工多多少少成为医保的空白人群。大学生既非就业人群,又不属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参保对象,也成了一个空白人群。
三大制度的切实落实,还需通过多种形式与多种办法的推动实施,尽快实现制度的全覆盖,逐步达到人群的全覆盖。同时,还要探索在各医保险种之间留有相互接口,实现转接或续接,逐步缩小医保待遇的差别,提升公民享有的医保待遇水平,有效解决现行医保体制下出现的骗保等道德风险。
医保经费支付不应拖欠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罗志刚:目前医保制度在管理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层次、多机构管理。
多层次管理主要表现为各项医保制度还主要停留于区县级统筹,造成医保支付单位难以统一,导致医疗机构面对的部门太多、政策太多,协调太难。多机构管理则表现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由社保部门负责,新农合由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制度又由民政部门负责。同时,多层次、多机构管理还导致各项医保制度的管理软件五花八门。往往是一家医院要设立至少五六个软件平台,这些软件都得由医院购买,有的软件之间还相互冲突,硬件的投入也相应增多,导致医疗机构医保管理的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目前,虽然医保制度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但与医保机构相比,医疗机构已经成了弱势部门,一些合理收费不被认可,治疗行为的多元化更难以得到尊重,不及时给付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建议医改新方案制定相应制度避免医保经费支付的拖欠问题,保障医疗机构的权益。
同时,国家应该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医保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医保项目再设立子软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也可以方便异地医保支付。现有的医保支付方式也应该改变。目前,单病种付费已成为趋势,但对于单病种付费的管理必须要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以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为医疗实践指南,以临床路径为治疗程序的制定方针。建议吸收一些懂得医学的人士来共同参与制定政策,进一步改善医保管理人员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