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FasL诱导凋亡性死亡是诱导免疫偏离的必要条 件。使用半抗原化的B6-lpr小鼠脾细胞注射于B6小鼠前房,既不能被诱发凋亡 ,也不能建立免疫偏离状态。但在前房接种前通过辐射或热休克触发这些细胞发生凋亡后, 则可以建立后来的耐受。而通过触发细胞坏死则不能建立耐受,通过化学措施或T细胞凋亡 抑制分子Bcl-xL过表达阻断凋亡也不能建立耐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眼组织具有重要的自然机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建立免疫耐受,终致影响全身性免疫反应。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进一步的工作是了解凋亡细胞的命运对于耐受诱导所产生的应有作用。
4 免疫赦免与组织移植
长期被认为免疫赦免部位 是同种和异种 组织享有高存活率的部位。临床角膜移植是最好的例证,其成功率高达90%,而不需要进 行配型或抗排斥疗法。这种高成功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植床的无血管和无淋巴管、局部 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角膜组织内相对缺乏抗原提呈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低表达和 角膜抗原诱导免疫偏离[9]。
目前已经证实,FasL表达于角膜上皮细胞和角 膜内皮细胞,对于角膜移植片的存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鼠角膜移植模型上发现, F asL-移植片几乎不能存活,而FasL+移植片的存活率则高达50%。在移植片 内FasL的表达可诱导同种排斥反应期间入侵单核细胞的凋亡[10]。因此,Fa sL是角膜移植片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人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同样的FasL表 达和分布,这为人类角膜移植高存活率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最近进行的其他两项研究表明 了FasL在移植生物学中的潜在用途。Bellgrau等[11]分别将FasL -和FasL+睾丸组织或其足细胞移植到肾包囊中,发现仅FasL+移植物可免 受排斥。尽管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移植物的FasL能杀伤相应的炎细胞,但该研究间 接 表明了FasL在维持移植物免受排斥反应的重要性。最近,Lau等[12]通过F asL+成肌细胞(myoblast)和胰岛细胞共移植创造了一种免疫赦免的微环境 。
虽然正位同种角膜移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FasL的自然构成性表达,重要的原因是 将角膜移植到了自然赦免区。将角膜异位移植到皮肤可迅速被排斥,这提示移植部位对于移 植物的存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角膜移植的高存活率是眼局部多种免疫调节因素的综 合。完全了解FasL和细胞凋亡如何与其他因素发挥协调作用将是操作Fas-FasL 系统用于临床移植的关键环节。
5 对眼免疫赦免机制的重新认识
在眼与免 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眼组织构成性表达FasL,具有诱导入侵的Fas +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的免疫调节效应。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它一方面限制 了眼局部炎症反应的扩散;另一方面通过诱导外周耐受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另外,应 此机理可以人为地建立相应的免疫赦免微环境以阻止移植组织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然而 ,眼的免疫赦免是由多种因素建立和维持的,将其单纯地归因于FasL的表达是不正确的 。已经注意到,gld和lpr小鼠并没有出现显著的眼部异常和淋巴细胞浸润。 因此,即使FasL异常表达,诸如眼一样的器官仍可维持其相应的功能,这可能归因于还 存在其他的免疫赦免因素,特别是血-眼屏障的存在。FasL对眼局部免疫调控的影响仅 在发生炎症损害时才能显现出来。此时,眼并不能仅靠屏障作用来阻止有害细胞的侵入,而 是通过捕获和诱导危及器官完整性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另外,将免疫赦免的所有特征归因 于可溶性因子或免疫偏离也是不正确的。原因是,FasL缺陷小鼠具有野生型小鼠同样水 平的可溶性因子,但其炎症反应仍可扩散至整个眼球。因此,重要的是确立所有参与因素之 间发生交互作用的机制。总之,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眼免疫赦免并不只是涉 及物理屏障的被动过程,而且还有通过多重机制及其相互作用来避免眼局部发生剧烈炎症反 应的主动过程。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编号:3997025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编号:950635)
1,李志杰,李辰.国外医学·眼 科学分册,1996,20∶129 2,Abbas AK.Cell,1996,84 ∶655 3, Nakata S,Suda T.Immunol Today,1995,16∶3 9 4,Abbas AK,Lightman AH,Pober JS. C 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3rd ed. Philadephia:WB Sauders Company,1997.168- 169 5,Griffith TS,Brunner T,Fletch e r SM,et al.Science,1995,270∶1189 6,Griffith TS,Xinhong Y,Herndon JH,et al.Immuni ty,1996,5∶7 7,Tanaka M.Nat Med,199 6,2∶31 7 8,Griffith TS,Herndon JM,Lima J, et al.Int Immunol.1995,7∶1617 9,李志杰,李辰.眼 科研究,1996,14∶270 10,Stuart PM,Griffith TS ,Usui N, et al.J Clin Invest,1997,99∶396 11,Bellg rau D,Gold D,Selawary H,et al.Nature,199 5,377∶630 12,Lau HT,Yu M,Fontana A,et al .Science,1996,273∶109 (收稿:1999-02-10 修回:1999-11-15)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