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经验交流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部生物结构与术后浅前房临床研究

http://www.cnophol.com 2008-12-24 10:35:52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  目的: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并探讨其与术后浅前房的关系。方法:A超检查102眼闭角型青光眼和20只正常眼的眼结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虹膜切除口等。 结果:102眼平均中央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均与正常眼组有显著性差异。青光眼组中9眼各项数值较其它各眼也有明显差异。术后各眼眼压低于2.0kPa,平均眼压1.12±0.23kPa。41眼出现浅前房。Ⅱ级浅前房1wk未缓解或发展为Ⅲ级,根据浅前房形成原因,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晶状体摘除术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成。 结论 检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有助于选择适当术式,防止术后浅前房。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0引言

     浅前房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通过A超检查10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部生物结构,并研究其与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正常组20眼,排除青光眼等眼病,男、女各占1/2,年龄41~60岁。依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02眼,排除白内障及其他眼病,经前房角、视野等检查拟行小梁切除术,男性45眼,女性57眼,年龄44~61岁,全身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前眼压均控制在2.67kPa以下。

    1.2方法  A超检查,采用Storze公司OMEGA眼用A超生物测量仪,探头频率10MHz,由同一检查者操作。每眼测量5次,取平均值。测量数值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因超声测量所得前房深度为角膜外表面与晶状体前囊之间的距离,所以本文中前房深度均为测量数值减去角膜厚度即0.6mm所得,相对晶状体位置的计算根据(前房深度+1/2晶状体厚度)除以眼轴长度而得[1]。青光眼组102眼均行小梁切除术,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局麻下做穹窿为基底的鼻上方球结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的1/2~2/3巩膜厚度的方形或三角形巩膜瓣,大小约(3~4)mm×(3~4)mm。前房穿刺。并切除1mm×3mm的小梁组织和2mm×3mm的周边虹膜,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1~2针,并缝合球结膜瓣。术终行前房成形,前房注射10g/L玻璃酸钠0.1~0.15mL。术后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等。3d后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及睫状肌麻痹剂眼药水点眼。术后1,3及7d测量眼压。每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滤过泡和前房,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正常组20眼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93±0.29mm,平均晶状体位置0.22±0.02mm,平均晶状体厚度4.23±0.69mm、平均眼轴长度22.73±1.26mm。与正常组相比,青光眼组102眼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85±0.37mm(P<0.01),平均晶状体位置0.17±0.04mm(P<0.01),平均晶状体厚度4.68±0.82mm(P<0.01)、平均眼轴长度22.15±2.10mm(P<0.05)。其中9眼各项数值与同组其它各眼相比存在差异。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55±0.27mm(P<0.01),平均晶状体位置0.15±0.01mm(P<0.01),平均晶状体厚度4.91±0.22mm(P<0.05)、平均眼轴长度21.84±0.38mm(P<0.05)。术后各眼眼压低于2.0kPa,平均眼压1.12±0.23kPa。滤过泡均为功能性,其中微囊型(Ⅰ型)38眼,弥散轻隆型(Ⅱ型)64眼。

     浅前房分级按照Speath法。4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其中引流过畅22眼,脉络膜脱离10眼。28眼经加压包扎、1g/L阿托品眼药水点眼、浅眶注射及口服类固醇激素后前房形成。4眼因脉络膜上腔积液未吸收,Ⅱ级浅前房1wk未缓解或发展为Ⅲ级浅前房,行脉络膜上腔切开放液+前房重建术后前房形成。另9眼因术后1d出现Ⅲ级浅前房或由Ⅱ级发展为Ⅲ级浅前房,均为眼结构极度异常者,排除引流过畅或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情况,行前房重建术后均不能恢复前房。经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或同时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成。所有患者随访6mo以上。不需抗青光眼药物控制,92眼眼压均不超过2.79kPa,69眼眼压不超过2.0kPa,另10眼用5g/L噻吗心安滴眼液2次/d控制眼压低于2.79kPa。至随访结束,无浅前房发生,并保持功能性滤过泡。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特征性的生物结构,即小角膜,浅前房,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晶状体厚度增加,眼轴短等特点。这种结构易导致瞳孔阻滞和周边虹膜膨隆而与小梁面相贴使眼压升高。我们应用A超对10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0只正常眼进行检查,证实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所得结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相近[1,2]。

     浅前房是小梁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常见有滤过泡渗漏、引流过畅、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3-7]。长期浅前房及其病因可能导致角膜内皮损伤水肿、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滤过手术失败等严重后果。临床上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使前房恢复正常。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球生物结构极度异常。102眼青光眼组中,9眼的平均中央前房深度,平均晶状体位置,平均晶状体厚度、平均眼轴长度均较其余眼有差异。术后眼压控制正常,但出现不可恢复的浅前房。分析原因,小梁切除术使眼内压下降至较低水平,前房房水流出易度增加。此时因玻璃体的压力状态和弹性,可能导致虹膜—晶状体隔前移。因此大部分闭角型青光眼于小梁切除术后会出现稳定的I级浅前房,如无并发症出现,无需处理。但对于眼球生物结构极度异常的患者,前节过于狭窄,过短的眼轴使房角更窄,术后必然出现严重浅前房。前房重建有助于恢复相对“宽敞”的青光眼患者术后的浅前房,对极度异常结构者并无作用。治疗上可采用抽吸玻璃体减小其压力或晶状体手术。鉴于抽吸玻璃体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且无助于改变狭窄的前房结构,我们采用目前临床已较成熟且患者更愿意接受的晶状体摘除手术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8]。9眼术后严重浅前房均治愈。

     浅前房,晶状体位置靠前,晶状体厚度增加,眼轴短等特点也是恶性青光眼的发病因素。文中102眼小梁切除术后无1眼出现恶性青光眼,而且具有极度异常生物结构的9眼也无此并发症出现。说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9]。

     总之,A超可定量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球特征性生物结构。根据结果,应对极度异常结构者,如前房深度小于正常值的1/2、晶状体厚度大于5mm,或伴有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及眼轴偏短,应采用合适术式如晶状体摘除手术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参考文献】

1姜霄晖,闫洪禄,张捷,刘英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结构的超声测量.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4):284-285

2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65-1866

3孙叙清,张磊,杜刚,罗丰年,戴青,黄金峰.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预防和处理.国际眼科杂志,2004;(4):642-644

4周崎,赵家良.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眼科,2000;9(1):3-6

5 Dugel PU, Heuer DK, Thach AB, Baerveldt G, Lee PP, Lee PP, Lloyd MA, Minckler DS, Green RL. Annular peripheral choroidal detachment simulating aqueous misdirection after glaucoma surgery. Ophthalmology ,1997;104(3):439-444

6秦雅玲,张安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7例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4;4(4):777

7史铭宇,孟然,邱辉.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93例.国际眼科杂志,2005;5(2):273-274

8贾文伯,吴山,卢奕.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5;5(6):1183-1185

9 Ruben S, Tsai J, Hitchings RA. Malingnent glaucoma and its management. Br J Ophthalmol ,1997; 81(2):163-167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浅前房)的信息
  热门图文

拯救你扁平脸的立体3D

打造4款尾牙宴时尚妆容

08冬季流行的金色彩妆

长着“桃花眼”的男星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