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到一家市级医院探望住院治疗的亲属,其间遇到一位患者家属“缠着”医生,非要他说清楚电解质是啥玩意儿。可那位年轻医生翻来覆去满嘴都是医学术语,弄得家属云里雾里,很不满意。倒是别的患者插话解释说,电解质是血液里的一种物质,多了或少了都会出问题,医生用药为的就是把病人的电解质水平调整到正常范围内。这样,那位病人家属才表示愿意配合医生治疗。
这类小事在医疗服务中很不起眼,却经常发生在医患之间。它不仅关系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和医疗争议的化解,还关系到医疗卫生行业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所以理当引起医务工作者应有的重视。患者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社会群体,绝大多数人都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特别是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大,进城就医的农村患者大量增加,他们对许多疾病都不了解,更不要说有关专业术语了。医生不能把病情说清楚,不能把道理讲明白,不少病人就难以配合,也就难以放心满意地接受治疗。
许多专业术语对医生来说就像农民谈论庄稼,张口就来。可要让病人和家属听明白,就要求医生用通俗的语言,最好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或事,把深奥的专业概念和抽象的疾病知识“科普”清楚,生动形象地告诉患者。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侵权责任法草案。如何界定医疗损害责任,成为审议的重要内容。草案规定,医务人员在一般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简要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草案的相关规定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医患交流决不是小事情。医务人员不妨再主动一些,再辛苦一些,像钻研业务一样试着把诊疗用语说得通俗、易懂。
|